課程名稱 科技與社會
授課教師 林文源
課程設計 本課程在課堂進行方式是以閱讀、小組討論、講解與小組報告、影片觀賞與討論,以及課堂思考活動練習等方式進行,課後時間則以助教協助帶小組準備課堂報告討論,所有討論內容上傳至moodle系統。
(一) 課前閱讀:每週列有指定閱讀材料,同學需事先閱讀,並準備在每次課程前列出問題,針對課堂小組報告提出並討論。
(二) 背景講授:教師講解閱讀文本的相關概念與現象,並補充背景資料。
(三) 課堂小組討論:每週課程均討論時間,針對閱讀材料相關問題進行討論。也提供相關影片片段,指引討論。實施方式: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助教會從旁協助。之後,由課堂成員、助教、教師進行相關考核。
(四) 小組報告:將同學分組,小組需要進行課堂報告。報告內容以該週閱讀文本為基礎,加上輔助的文字及影像材料、台灣社會科技相關現象、生活經驗,或進行訪談蒐集。報告必須摘要報告要分析的現象、以該單元所學習的概念進行分析,並提出問題提供討論。報告內容先行與助教討論過後提出,以增進學生吸收、理解。報告完成後,其它每一組至少需提出一個問題,由助教篩選有趣的提問,報告同學需要回答。訓練同學辯答能力,以實作帶動理解。課堂其它組別則依報告狀況與回答狀況給分。討論過程與報告結果都列為成績計算範圍。報告時間以三十分鐘為限,問答時間為十分鐘。
(五) 課前、課後討論:本課程採用Moodle系統進行遠距離輔助教學,助教至少每兩天上網回應同學提出有關課程內容、課程相關規定的問題。
(六) 戶外參訪:安排學生參訪國內研究團隊,以增加學術視野,並提供學生未來工作能力上的想像。
(七) 實作練習:以逐步之思考活動帶領學生於課堂上練習操作。並將請學生應用在期中考知清大科技物案例、期末考之問題解決案例,以及課堂練習之新興腳踏車設計為案例,訓練學生以課程習得的概念,評估相關設施,以及培養實際的需求描繪與問題解決規劃能力。
(八) 評量:本課程除了希望各位能學習到科技與社會的知識內容與思考方法,更希望各位能嘗試練習將此思考方式藉由課堂活動與課程參與具體為溝通與討論的習慣與態度,因此,評量成績為實作、考試與日常分數並重。

課程目標 本課程藉由STS的研究觀點,探討科技與社會的關連。希望在本課程中,學生可以:
(一)體會科技知識與技術物與社會中各種政治、文化、利益的關連。
(二)探索非工具性地思考科技研發、應用、與影響的可能性。
(三)由台灣具體案例與現象,思考身為科技人的社會定位與反省,並培養科技民主化的基本態度。
(四)訓練同學表達、思考,與分析科技與社會相關現象的能力。
(五)拓展學生思考與研究視野、並使其能深化科技物研發相關面向的思考,培養實作潛力。

課程進行方式
1.課程講解與學生報告相互進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2.進行每週分組報告,培養團隊工作習慣。
3.採取Moodle系統遠距離輔助教學,強化課前、課後輔導。
4.加強助教功能,與課堂老師教學相互配合,加強引導。並訓練助教教學能力發展。
5.以參觀學界團隊實作,並進行討論。開闊學生未來思考的廣度、深度。
新/舊課程設計之差異說明 新課程中除依照舊課程文本閱讀、課堂分組報告、考試測驗的進行方式外,新課程設計更強化「行動導向」和「問題解決導向」的思考與實作練習,並在課程進行方式設計上,更加結合學術思考的訓練。
(一)課堂報告內容強調以課程習得概念,列舉文本外其他科技物的案例進行分析,並不複製文本內容。
(二)參觀學界研發單位,並要求學生針對該單位所研發之科技物,以習得的概念、架構進行分析。
(三)強化助教功能,以Moodle遠距離輔助教學,並提供數位教材資料,強化課前、課後學習,並透過討論區的開放與資訊共享,增加學習向度,並培養團隊工作習慣。
(四)實際操作課堂思考架構,小組合作,描繪需求並練習解決問題。
新版課程大綱
週次 授課進度
1 簡介本課程與助教,介紹本課程相關教材與教學資源,以及瞭解同學背景

2 社會學的一些基本概念介紹

3 科學社群、典範與不可共量

4 發明家/工程師的多元技術

5 玉米與科學典範
6 科學知識的再現與性別政治
7 「物的政治性」與「政治的物質性」

8 參訪:智慧生活科技

9 拼裝車與在地政治脈絡

10 參訪Eco-city國科會智慧生活研發中心

13 實作分析:以腳踏車的新興產業設計為例,練習設計實作
12 期中考
13 期中考討論與案例分享
14 基因風險與公眾(邀請相關專家分享案例與討論)

15 污染知識的建構(邀請相關專家分享案例與討論)
16 挑戰科技專業 (邀請社運團體分享案例與討論)

17 期末報告構想討論:問題構想與初步觀察


課堂活動思考練習之規劃:

由結構、歷史、個人生平、規範、物質性各方向逐步讓學生體會到社會分析的方向。

第一週 自我介紹

第二週:結構化之社會與世界體系

第四週:相關行動者關係與觀點描繪

第六週: 再現與實在

第九週:行動者需求、面向(觀點)、利弊分析架構練習。

第十週︰討論社會分析的「社會」

第十一週︰討論社會中隱含之價值差異與其達成方式

第十三週:科技物的歷史、社會條件,與個人經驗

第十五週:面對科技爭議的行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