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訂課程大綱*******
****欲加簽、修課者,第一次一定要到課***
***請參考本課程之網站http://wylin.gec.nthu.edu.tw/***

一、什麼是社會文化分析?
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現象、活動、組織似乎都跟社會有關,甚至有人說「人是社會的動物」。而「社會大眾」、「當今社會如何如何」、「社會變遷」、「台灣社會」、「社會問題」、「新社會文化現象」、「資訊社會」等用語,是我們經常在日常生活、媒體、書刊,甚至言談中看到、聽到、提到的。在這些用語中,我們提到一個似乎無所不在,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又有點抽象,不甚具體的「社會」的存在。
如果「社會」跟我們息息相關,那麼社會到底如何與我相關呢?我個人與我個人的生活跟這個社會有什麼關係呢?我跟一同生活在這個社會的其他人有什麼關係呢?我們的日常活動怎麼影響社會,而社會又怎麼影響我們呢?這些問題,是一般人在耳熟能詳地提到、聽到「社會」時,較少想到,但是思考這些問題,卻有助於瞭解的我們必須每天面對、生活於其中的「社會生活」的各種「社會文化現象」與「社會問題」。
本課程「社會文化分析」針對這種需求,提供一個系統性思考、分析社會文化現象的一些基本概念。這些概念的架構是從一個專門研究社會文化現象的學科「社會學」而來。跟一般介紹社會學的課程不同,這個課程並不是要介紹社會學各領域的研究、不是要介紹社會學的整個研究架構與理論,這個課程是介紹「工具箱」與練習以本地與當前社會現象使用這些工具。
就跟我們在做DIY時的工具箱一樣,本課程希望提供最精簡的概念,並以每個人日常生活的具體現象為主,以具體台灣社會文化研究為輔,介紹、討論社會現象。並以按部就班的實作練習,帶領同學由具體案例,練習使用概念進行分析。本課程同時要讓同學練習深入清大周邊的生活世界,進行資料搜集與討論。
希望同學熟悉能這些概念工具的使用,以便未來在面對具體社會文化現象、社會問題時,能夠有能力進行獨立思考與分析。
二、課程目標:
本課程藉由個人日常生活的問題性出發,配合台灣社會具體現象與研究,系統性地解釋社會學基本分析概念。希望在本課程中,學生可以:
(一)體會個人的生活與社會情境的關連。
(二)理解分析社會現象的基本概念。
(三)學習以多種觀點分析、搜集與分析既有社會文化現象。
(四)由台灣具體社會文化現象,反省當前台灣社會文化的狀態。

三、課程設計與要求:
本課程在課堂進行方式是以閱讀、小組討論、講解與小組報告、影片觀賞與討論等方式進行,課後時間則以助教協助帶小組準備課堂報告討論,所有討論內容請上傳至moodle系統。

(一)課前閱讀:每週列有指定閱讀材料,同學需事先閱讀,並準備在每次課程前列出問題,針對課堂小組報告提出並討論。

(二)背景講授:教師講解閱讀文本的相關概念與現象,並補充背景資料。

(三)課堂小組討論:每週課程均討論時間,針對閱讀材料相關問題進行討論。也提供相關影片片段,指引討論。實施方式: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助教會從旁協助。之後,由課堂成員、助教、教師進行相關考核。

(四)小組報告:將同學分組,小組需要進行課堂報告。報告內容以該週閱讀文本文為基礎,加上輔助的文字及影像材料、台灣社會文化相關現象、生活經驗,或進行訪談蒐集。報告必須摘要報告要分析的現象、以該單元所學習的概念進行分析,並提出問題提供討論。報告完成後,其它每一組至少需提出一個問題,由助教篩選有趣的提問,報告同學需要回答。課堂其它組別則依報告狀況與回答狀況給分。討論過程與報告結果都列為成績計算範圍。報告時間以三十分鐘為限,問答時間為十分鐘。

(五)課堂活動:為協助同學練習使用概念工具,本學期設計以下課堂活動,帶領同學具體分析各組所選取的具體案例。
第一週:自我介紹與分組
第二週:描繪「我」的生活世界
第三週:結構化之社會與世界體系
第四週:可見與不可見的相關行動者關係與觀點描繪
第六週:再現與實在中的權力
第十週:社會分析的「社會」
第十一週︰社會生活的軌跡與歷程分析
第十四週:多向度的社會變遷
第十六週:面對社會爭議的行動策略
成績分配 考核成績(50%) 平時成績(50%)
期中考20% 期末報告30% 課堂報告30% 實作分析與討論表現20%
其它小組評分5% 助教10% 教師15% 助教5% 網頁討論10% 小組成員互評5%

(六)評量:本課程除了希望各位能學習到社會文化分析的知識內容與思考方法,更希望各位能嘗試練習將此思考方式藉由課堂活動與課程參與具體為溝通與討論的習慣與態度,因此,評量成績為考試與日常分數並重。

四、課程概念與實作活動分析架構:
課程概念分析架構

實作活動分析架構


五、每週進度:
第一週 主題:介紹本課程
課堂活動:自我介紹與分組
討論:
1、最近在你生活中發生的,最令你印象深刻的事。
2、最近發生在社會上,最令你印象深刻的事。
3、「社會」,到底包含哪些東西?「我」的生活,到底包含哪些東西?
4、分組。
第二週 主題:個人與社會
指定閱讀:
Zygmunt Bauman著,朱道凱譯,2002,《社會學動動腦》(Thinking Sociologically)。台北:群學。第一章:Freedom and dependence
鄭美里,1997,《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女書文化。

參考閱讀: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8,《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文化。
鄭美里,1997,《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女書文化。
胡台麗,1982,《媳婦入門》。台北:巨流。
閱讀時看到,但不明白的概念(同學必須自己填,準備上課討論用):
課堂活動:描繪「我」的生活世界
討論:
1、你的生活跟其他人的生活是怎麼相關連起來的?記錄你一天的活動,然後劃成一個圖,標出你面對面遇見哪些人、哪些組織。然後,在從這些人跟組織上,標出跟你間接發生互動的人跟組織。
2、你覺得你有哪幾種身份,你覺得在這些身份中,
3、想一下,你自己屬於哪些團體?這些團體對你的要求是什麼?如果沒有達到這些要求,可能會有什麼後果?
第三週 主題:社會生活
指定閱讀:
Zygmunt Bauman著,朱道凱譯,2002,《社會學動動腦》(Thinking Sociologically)。台北:群學。第二章:Us and them
汪宏倫,2006,〈從「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管窺台灣公民社會之未來:試論群體生活的當代困境〉,《臺灣社會學刊》,第36卷,頁1-64。

參考閱讀:
黃宣衛,1997,〈歷史建構與異族異象:以三個村落領袖為例初探阿美族的文化認同〉,收錄於黃應貴、葉春榮主編,《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頁167-204。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宣衛,2002,〈國家力量、區域形態與聚落性質:再談阿美族文化的地域性差別〉,收錄於陳文德、黃應貴(編)《「社群」研究的省思》,頁227-264。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
閱讀時看到,但不明白的概念:
課堂活動:結構化之社會與世界體系
討論:
1、社會生活的向度包含哪些面向?
2、想一想,你的生活之中,或在什麼時候出現區分「我們」跟「他們」的時候?
3、想一想,你知道有哪些歷史或社會現象,是會牽扯到區分「自己人」跟「別人」的?
第四週 主題:異己
指定閱讀:
Zygmunt Bauman著,朱道凱譯,2002,《社會學動動腦》(Thinking Sociologically)。台北:群學。第三章:Stranger
藍佩嘉,2000,〈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海外家務勞工的流動與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 11-59。

參考閱讀:
傅仰止,1993,〈原住民移入人口的社區生活—以汐止鎮山光社區為例〉。頁132-159,收錄於蕭新煌等著,《臺北縣移入人口之研究》。台北:北縣文化。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
吳永毅,2008,〈無HOME可歸 公私反轉與外籍家勞所受之時空排斥的個案研究〉,《運動作為社會自我教習:台社社會運動運動讀本》。
閱讀時看到,但不明白的概念:
課堂活動:可見與不可見的相關行動者關係與觀點描繪
討論:
1、根據你的生活經驗,社會大眾對於跟我們生活習慣、文化風俗不相同的人的態度是什麼?
2、你有沒有出過國的經驗,或居住在你不熟悉的語言、生活習慣的環境裡,這些經驗有沒有對你造成震撼?有的話,是哪方面?
3、請用寫下以下幾個詞中,你立即想到的人的性別、膚色、國籍:「外國人」、「外勞」、「外籍旅客」、「外傭」、「外籍配偶」、「外籍新娘」。如果你描繪出的「人」不盡相同,想一下,為何會這樣?
第五週 主題:社群
指定閱讀:
Zygmunt Bauman著,朱道凱譯,2002,《社會學動動腦》(Thinking Sociologically)。台北:群學。第四章:Together and apart
李丁讚、林文源,2003,〈社會力的轉化:台灣環保抗爭的組織技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57-119。

參考閱讀:
何明修,2003,〈政治民主化與環境運動的制度化 1993-1999〉,《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0:217-275。
林如森,2006,〈社會運動過程中的認同、共識動員與傳播策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4:151-218。
杜文玲、彭渰雯,2008,〈社運團體的體制內參與及影響:以環評會與婦權會為例〉。《台灣民主季刊》,5(1):119-48.
閱讀時看到,但不明白的概念:
討論:
1、你有參加哪些團體嗎?你能否指這出這些團體各自內部的共享「相互理解」是哪些?比較一下,各團體之間有何不同?
2、正式組織跟一般較鬆散的社群互動差異最大為何?你能用具體例子說明本章討論的現象嗎?
3、社群的共識是可以被加強、也有可能會減弱的。請想一個台灣社會或你身邊的例子,說明這種變化過程。
第六週 主題:互動
指定閱讀:
Zygmunt Bauman著,朱道凱譯,2002,《社會學動動腦》(Thinking Sociologically)。台北:群學。第五章:Gift and exchange
趙彥寧,2008,〈親密關係做為反思國族主義的場域:老榮民的兩岸婚姻衝突〉。《台灣社會學》16:97-148。

參考閱讀:
Lynn Jamieson,第四章,2002,《親密關係:現代社會的私人關係》,蔡明璋翻譯/導讀,群學。
Anthony Giddens,2001,周素鳳譯,《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台北:巨流。
閱讀時看到,但不明白的概念:
課堂活動:再現與實在中的權力
討論:
1、試著用閱讀中學到的概念,分析一下人情、愛情、交情、交易,這些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互動關係,在哪些向度上有所不同?
2、你有沒有這些經驗:把錢存到銀行、或把郵件交給郵件系統、在網路上購物等等,想一下,你為何信任這些制度設計?這些社會制度的信任關係是如何達成的?這跟你跟朋友間的信任關係有何不同?
3、用上週關於正式組織,跟本週關於人際互動的概念,想一下「套交情」、「走後門」的社會學意涵。
第七週 主題:權力與行動
指定閱讀:
Zygmunt Bauman著,朱道凱譯,2002,《社會學動動腦》(Thinking Sociologically)。台北:群學。第六章:Power and choice
姚人多,2001,〈認識台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台之殖民治理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二期,頁119-182。

參考閱讀:
黃毅志,1998,〈教育與社會階層化〉,頁335-355,收錄余陳奎熹(編),《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謝小芩,1996,〈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頁182-218,收錄於劉毓秀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
張笠雲,1993,〈工具理性與實質理性之間:剖析醫療照顧的儀式性和迷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63-93。
閱讀時看到,但不明白的概念:
討論:
1、隨便舉一個你日常生活的行動的例子,例如買東西、選課、決定到哪裡去玩(可以拿第二週劃的圖,其中的一個行動,拿來做分析材料)。在這個例子中,哪些因素促成你的行動?其中有哪些限制與助力?
2、賞罰制度,常常是用來控制他人行動的方式,你能不能由個人經驗舉例說明?
3、然後,再仔細想一下,除了個人可以體會的賞罰制度,社會上是否還有哪些無法直接體會的方式,造成不同人有不平等的機會去做某些事,例如,每個人都有機會升學嗎?除了個人努力跟聰明才智,還有哪些因素會造成不平等的升學機會。
第八週 主題:社會分類與匿名性
指定閱讀:
Zygmunt Bauman著,朱道凱譯,2002,《社會學動動腦》(Thinking Sociologically)。台北:群學。第七章:Self-preservation and moral duty
林鶴玲,2001,〈虛擬互動空間設計中的權力及控制──一個 MUD 社會創設的經驗。《台灣社會學》第2期,頁1~53。

參考閱讀:
張茂桂,1994,〈民間社會、資源動員與新社會運動:台灣社會運動研究的理論志向〉,《香港社會科學學報》4:33-66。
顧忠華,1999,〈公民結社的結構變遷—以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6:123-145。
閱讀時看到,但不明白的概念:
討論:
1、用我們之前討論過的台灣族群、階級、性別的三個研究想一下,本章作者所說的「劃界」問題,在這三個議題上是如何呈現的。
2、找一幅地圖,看一下上面的地理疆界是如何劃定的,想一下,如果「國家」這個分類方式被取消,世界會呈現哪種不同面貌。
3、虛擬設群的劃界方式與現實世界有何異同?請從各方面思考。
第九週 參訪
第十週 主題:文化
指定閱讀:
Zygmunt Bauman著,朱道凱譯,2002,《社會學動動腦》(Thinking Sociologically)。台北:群學。第八章:nature and culture
吳嘉苓,2002,〈台灣的新生殖科技與性別政治,1950-2000〉,《臺灣社會研究》,頁1-67。

參考閱讀:
林芳玫,1996,〈新科技是舊傳統的幫凶:代理孕母與母親身份的問題化〉,《騷動》2:48-51。
吳嘉苓, 2002,〈受污名的性別、性別化的污名:從台灣『不孕』男女處境分析污名的性別政治〉。《台灣社會學刊》,29:127-179。

閱讀時看到,但不明白的概念:
課堂活動:社會分析的「社會」
討論:
1、依照本章討論,想一下,你身邊的現象哪些是「自然現象」,哪些是「文化現象」,哪些是混雜的?
2、想一下現在我們生活的社會,有哪些事是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但在其他時代或社會並不見得如此。
3、如果依作者所言,自然並不那麼自然,而文化也不比自然不自然,那你覺得科學「發現」的事實,是文化現象還是自然現象?
第十一週 主題:國家與國族
安排演講者就相關主題進行對談,預計邀請汪宏倫、蕭阿勤教授
指定閱讀:
Zygmunt Bauman著,朱道凱譯,2002,《社會學動動腦》(Thinking Sociologically)。台北:群學。第九章:State and nation
王振寰,錢永祥,1995,〈邁向新國家?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17-55。

參考閱讀:
王甫昌,1998,〈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1990年代台灣的族群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2:1-45。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沈松橋,1997,〈我以我血薦軒轅—皇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8:1-77。
閱讀時看到,但不明白的概念:
課堂活動:社會生活的軌跡與歷程分析
討論:
1、nation 跟 state 有何不同?仔細找一下本章討論的定義,並加以區分。台灣應該如何定位?
2、想一下,「國家」作為一個治理社會的制度,在現代社會中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由你的生活經驗出發想一下,這種社會治理具體來說,是由哪些方式達成的。
3、去google查一下,種族中心主義或ethnocentrism曾經為人類帶來哪些問題。
第十二週 期中考
第十三週 期中討論與議題檢討
第十四週 主題: 社會變遷與秩序
安排演講者就相關主題進行演講,預計邀請蔡友月教授。
指定閱讀:
Zygmunt Bauman著,朱道凱譯,2002,《社會學動動腦》(Thinking Sociologically)。台北:群學。第十章:Order and chaos
蔡友月,2007,〈遷移、挫折與現代性:蘭嶼達悟人精神失序受苦的社會根源〉,《台灣社會學》,第13卷,頁1-69。

參考閱讀:
趙彥寧,2001,〈戴著草帽到處旅行——試論中國流亡、女性主體、與記憶間的建構關係〉,《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期。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台北:唐山。
閱讀時看到,但不明白的概念:
課堂活動:多向度的社會變遷
討論:
1、你會用哪種斷代方式區分台灣的歷史階段?想一下,不同族群或群體會如何區分?
2、根據蔡友月文中的討論,如何界定不同社會的理性狀態?這有與社會變遷有何關連?
3、你在何時會體驗到社會變遷與新秩序的形成?舉一個例子,想一想你是由哪些面向定位這些變遷。
第十五週 主題:批判思考的工具箱 (一)
安排演講者就相關主題進行演講,預計邀請謝國雄教授
指定閱讀:
Zygmunt Bauman著,朱道凱譯,2002,《社會學動動腦》(Thinking Sociologically)。台北:群學。第十一章:Going about the business of life
謝國雄,2008,〈導論:從單一典範到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簡論〉,謝國雄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第5-21頁,台北市:群學出版社。

參考閱讀:
C. Wright Mills,2006,《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巨流。
趙剛,2000,〈社會學要如何才能和激進民主掛勾?──重訪米爾士的「社會學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九期,頁191-237。
閱讀時看到,但不明白的概念:
討論:
1、什麼是「消費者態度」,你覺得你對社會上的問題是否抱持著這種態度?有沒有不同的方式可以去面對這些問題?
2、想一下,你在這個課程中,新學哪些東西,這些東西跟你的生活可能有什麼關連?
第十六週 主題:批判思考的工具箱 (二)
安排演講者就相關主題進行演講,預計邀請吳嘉苓教授
指定閱讀:
Zygmunt Bauman著,朱道凱譯,2002,《社會學動動腦》(Thinking Sociologically)。台北:群學。第十二章:The ways and means of sociology
吳介民與李丁讚,2005,〈傳遞共通感受:林合社區公共領域修辭模式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第9期,頁119-163。

參考閱讀:
王振寰,瞿海源主編,2003,《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第一章:社會學是什麼?
謝國雄,2008,《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共668頁,台北市:群學出版社。
閱讀時看到,但不明白的概念:
課堂活動:面對社會爭議的行動策略
討論:
1、你現在會如何看待社會生活、社會變遷,與你自己的生涯的關係?
2、最後,再回答一次這兩個問題:「社會」,到底包含哪些東西?「我」的生活,到底包含哪些東西。然後,比較一下,這個答案跟第一週的有何不同。
第十七週 期末報告主題發表
指定閱讀:小組提供的材料
討論:請同學針對材料準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