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訂課程大綱*******
****欲加簽、修課者,第一次一定要到課***
***請參考本課程之網站http://wylin.gec.nthu.edu.tw/***

科技與社會
一、為何要探討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
科學與技術對人類的生活一直有深遠影響,尤其在數位運算、網際網路、基因、奈米等科技高度發展與影響我們社會生活的今日更是劇烈。藉由既有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 簡稱STS)的研究取徑與案例,本課程希望提供理工科學生一個由其專業相關領域,接觸人文社會思考與反省的機會。
STS的思考對科學與技術的研發、推廣、影響各層面,以及其中牽扯的科學家、工程師、廠商、政府、民眾各種團體的關連,提供清晰且具批判性的角度。這種思考下,在介紹完基本思考架構後,課程一開始由工程師與科學家的活動所建構出的科技世界與視界出發,探討發明、創新活動背後的複雜歷程,再由思考科學知識與技術物中隱含的政治與權力關係,介紹科技活動與社會生活互相牽扯的密切關連,最後更進入科技爭議中關於風險、專業性的辯論,希望探討「科技民主化」的可能性與隱憂。在這個系列介紹中,希望同學能夠逐漸擺脫科學是客觀、中立於社會之外的想法,開始思索科技與社會的複雜關連,以及科技人不可避免牽扯上的權力關係與政治問題。
  希望這門課程能為理工為主的清華大學學生,甚至是在台灣重理工輕人文的環境中,提供一些融合點,讓理工學生不再只是成為科技人,而是更具前瞻性與多元思考與反省能力的「科技—社會人」。
二、課程目標:
本課程藉由STS的研究觀點,探討科技與社會的關連。希望在本課程中,學生可以:
(一)體會科技知識與技術物與社會中各種政治、文化、利益的關連。
(二)探索非工具性地思考科技研發、應用、與影響的可能性。
(三)由台灣具體案例與現象,思考身為科技人的社會定位與反省,並培養科技民主化的基本態度。
(四)訓練同學表達、思考,與分析科技與社會相關現象的能力。
三、課程設計與要求:
本課程在課堂進行方式是以閱讀、小組討論、講解與小組報告、影片觀賞與討論等方式進行,課後時間則以助教協助帶小組準備課堂報告討論,所有討論內容請上傳至moodle系統。
(一)課前閱讀:每週列有指定閱讀材料,同學需事先閱讀,並準備在每次課程前列出問題,針對課堂小組報告提出並討論。
(二)背景講授:教師講解閱讀文本的相關概念與現象,並補充背景資料。
(三)課堂小組討論:每週課程均討論時間,針對閱讀材料相關問題進行討論。也提供相關影片片段,指引討論。實施方式: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助教會從旁協助。之後,由課堂成員、助教、教師進行相關考核。
(四)小組報告:將同學分組,小組需要進行課堂報告。報告內容以該週閱讀文本文為基礎,加上輔助的文字及影像材料、台灣社會科技相關現象、生活經驗,或進行訪談蒐集。報告必須摘要報告要分析的現象、以該單元所學習的概念進行分析,並提出問題提供討論。報告完成後,其它每一組至少需提出一個問題,由助教篩選有趣的提問,報告同學需要回答。課堂其它組別則依報告狀況與回答狀況給分。討論過程與報告結果都列為成績計算範圍。報告時間以三十分鐘為限,問答時間為十分鐘。
成績分配 考核成績(50%) 平時成績(50%)
期中考20% 期末報告30% 課堂報告30% 討論表現20%
其它小組評分5% 助教10% 教師15% 助教5% moodle
10% 小組成員互評5%
(五)評量:本課程除了希望各位能學習到科技與社會的知識內容與思考方法,更希望各位能嘗試練習將此思考方式藉由課堂活動與課程參與具體為溝通與討論的習慣與態度,因此,評量成績為考試與日常分數並重。







四、進度與參考資源:
第一單元 導論
第一週9/17主題:簡介本課程與助教,介紹本課程相關教材與教學資源,以及瞭解同學背景
課堂活動:自我介紹與分組。
並想一想:
1、你/妳對科技與社會的關係有什麼想法?
2、你/妳就讀那個科系?當初你/妳為何選擇這個科系?
3、你/妳想像中,或你/妳聽說,你/妳就讀的科系的學長姐畢業後都往哪方面發展?你/妳希望自己也是這樣嗎?
4、身為一個理工科學生,你/妳覺得自己對於人文社會的理解與思考方式有多少?
5、你/妳希望這堂課可以給你/妳什麼收穫?

*第二週9/24主題:社會學的一些基本概念介紹
指定閱讀:
Johnson, A. G. (2001). 見樹又見林. 台北, 群學出版社.,第三章 社會生活的結構
Bauman,Z(2001).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台北:群學,第一章。
參考閱讀:吳逸驊 (2004),圖解社會學,台北,易博士,pp16-19,185-189。
參考影片:我的強娜威
課堂活動:結構化或水平化之社會與世界體系
討論,講解前:
1、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聽到對「科技與社會的關係」的談法有哪些?
2、你/妳覺得你/妳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科技對你/妳的影響有哪些?
3、身為一個理工科學生,你/妳對你/妳即將或正在進入的科學或工程領域,對台灣社會,甚至是全球社會可能造成的影響有哪些想法?
講解後:
1、我們介紹的社會結構、文化概念中,你/妳覺得它對你/妳理解科技與社會的關係有沒有幫助?
2、想一下,我們談角色、身份與自我這些說法中,跟科技有何關連?
3、從這一週介紹的思考方式中,你/妳覺得科技與社會的關係較適合從結構或是文化的面向討論,為什麼?
4、科技與全球化的關係是什麼?請舉具體例子說明。

第二單元 科學家與工程師的世界與視界
*第三週10/1 主題:科學社群、典範與不可共量
指定閱讀:
Kuhn, Thomas S. (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中譯本,《科學革命的結構》,新橋。第二、六、十章。
討論:
1、「科學社群」是什麼意思?包含哪些部分?
2、「典範」是什麼意思?作者這裡指的典範跟我們一般說的某某典範有何不同?
3、「不可共量性」是什麼意思?請試著以你/妳所知道的科學典範變遷來說明這種現象。
4、一般我們認為科學知識是累積發展的,在這裡孔恩提出了另一種典範革命的說法,你/妳覺得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為什麼?
5、如果照孔恩的說法,科學不是一種理性的線性成長與累積而發現真理的過程,那麼你/妳覺得應當如何理解科學的客觀與理性的宣稱呢?是我們是否還能夠將許多「技術」問題僅僅視為技術問題來解決呢?為什麼?

*第四週10/8 主題:發明家/工程師的多元技術
指定閱讀:
Thomas Huges,〈美國的電氣化過程〉,於吳嘉苓, 傅大為, and 雷祥麟 (eds.) (2004), 科技渴望社會 (台北: 群學出版社).
課堂活動:尋找系統:相關行動者關係與觀點描繪
參考案例:我作為一個行動者的世界
參考影片:衝破原子核
討論:
1、作者一開始提到的「刺蝟」是要說明哪一種現象?你/妳是否可以以愛迪生為例說明?
2、本文中的愛迪生跟我們一般認識中的愛迪生有什麼不同?
3、我們一般都認為只要一個新的、使生活更為便利的東西被發明出來了,就自然會被採用。似乎只要技術成熟,市場的接受是理所當然的。請問作者是否會同意這樣的說法?
4、這篇文章對你/妳過去認識科學家如何發明技術物而改變世界的想法,有沒有造成什麼改變?

第三單元 科學知識
*第五週10/15主題:玉米與科學典範
指定閱讀:
唐嘉慧譯,玉米田裡的先知:異類遺傳學家麥克林托克。天下文化。第四、五章。
戴明鳳(2007),過去與現代女性科學家所面臨的困境和現況--從女性諾貝爾科學獎得主談起,物理29(2):pp.546-562
課堂活動:系統中的可見與不可見:非標準、非常識、非主流的另類網絡
影片資料:
1. 「DNA的時代」紀錄片
2.「clone」紀錄片
討論:
1、在本文中,有哪些「科學社群」?
2、在本文中,有哪幾種「典範」?這些典範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3、在本週的例子中,你/妳看到了遺傳學知識的累積會跳躍式發展?
4、你/妳是否可以指出其中的「不可共量性」?請試著這個概念來說明遺傳科學的變遷。
5、如果科學或技術的進展是典範的跳躍,那麼你/妳覺得一個理工科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是否就足夠了?如果你/妳覺得是,請解釋為什麼,如果不是,你/妳覺得還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第六週10/22 主題:科學知識的再現與性別政治
指定閱讀:
Emily Martin,〈精卵相遇的羅曼史〉,於吳嘉苓, 傅大為,與 雷祥麟 (eds.) (2004), 科技渴望性別 (台北: 群學出版社).
參考影片:人體大奇航:人體的生殖、看誰在說話
米奇王國
課堂活動︰清大的無障礙空間之蒐集(拍照下週帶來)
影片資料:
1. 2. 兩性新視界(公共電視製作)第1集,瘦身的假像:媒體中的身體形象、第16集,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解構童畫故事中的性別迷思
討論:
1、我們對許多科學上現象通常必須提供描述才能溝通與討論,請找一下本文中生物學如何精子與卵子的差異。
2、請問作者認為這些描述有何不妥?
3、我們常常聽到以一些偏見對待其他人的方式,是一種刻板印象。作者在這裡指出是哪一種刻板印象?這種刻板印象對你/妳來說是否很熟悉或很陌生?
4、作者在這裡展示了以文化的觀點去思考科學的「再現」活動,你/妳覺得這種討論方式對探討現實現象有沒有幫助對你/妳而言,它是否有說服力?為什麼?
5、藉由本文的案例,你/妳覺得科學與社會的關係是前者影響後者,還是後者影響前者?或是有其他種想法?

第四單元 科技物
*第七週10/29主題:「物的政治性」與「政治的物質性」&無障礙空間
指定閱讀:
Langdon Winner,〈技術物有政治性嗎?〉,於吳嘉苓, 傅大為, and 雷祥麟 (eds.) (2004), 科技渴望社會 (台北: 群學出版社).
邱大昕,「殘障設施」的由來:視障者行動網絡建構過程分析,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第六期。
課堂活動:系統之關連,討論社會分析的「社會」,人與物的社會。
影片資料:公視 發現希望 第卅六集「空間無障礙‧生活無障礙」 紀錄片
討論:
1、技術的出現與改變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相關組織方式與態度,甚至是參與意見、資源分配的方式,在文中,作者以哪些案例來說明這種改變?
2、「政治的歸政治、技術的歸技術」這種說法是否耳熟能詳?作者贊成這種說法嗎?
3、作者在這裡說的「政治」的意涵為何?是否是我們經常說的政治經濟領域的政治的意 思?或是有其他意思?
4、你/妳是否可以舉出一個例子說明日常生活中,哪些技術物也是帶有政治性的?

討論:
1、由上述討論,你覺得作者在這裡對無障礙空間的分析,提出隱含在空間上有哪些面向的政治性?
2、請嘗試模擬一下,若你處於某種非一般身體狀態(身障狀態只是其中一種,還有其它種,想一想),你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品需要哪些改良?畫圖與作說明。
3、由技術物的政治性延伸思考,請想一下,除了空間與器具上,身心障礙是否還面臨哪些社會處境,我們可以說社會處境也有政治性的?
關於清交與新竹無障礙空間:
1、這些無障礙設施你之前是否曾經注意到它們的存在?如果有,是在何種狀況下注意到的?
2、這一週以來你是否覺得校園看起來不太一樣了,為什麼?這種不一樣的感覺與我們之前說過的哪些概念相關?
3、技術物的政治性如何能夠改變?這些整理出來的資料,我們能夠作什麼?
4、那麼社會處境的政治性要如何改變呢?

第八週11/5 主題:智慧生活科技
參訪:交大Eco-city
時間:(週四) 上午11:00-12:00
地點:交大電資大樓八樓
備註:參訪後,請每個小組繳交2000字參訪心得與建議給助教。
心得格式:除了包括一般心得之外(以課程相關概念討論),每個空間挑選一樣科技,具體說明缺點與如何改良。
*第九週11/12主題:拼裝車與在地政治脈絡
指定閱讀:
林崇熙 (2001). "脈絡性技術:詰抗國家的拼裝車." 新史學 四: 75-120.
課堂活動︰系統變遷與價值:系統隱含的不均質價值與其達成方式
下週準備:去觀察一項「科技—人」集合體,細節見十一週
參考影片:西瓜大王
討論:
1、你/妳是否看過拼裝車?拼裝車跟一般汽車或貨車最常出現在哪些行業中?由哪些人使用?
2、你/妳覺得拼裝車跟汽車的最大差別在哪裡?而根據作者的說法,這兩者的差別在哪裡?
3、你/妳同不同意作者舉出拼裝車的優點?如果是你/妳要買車,你/妳是否會希望開拼裝車?為什麼?
4、根據「技術物的政治性」的討論,你/妳覺得拼裝車跟一般汽車的比較中,呈現哪些層次
的政治意涵?
5、你/妳覺得我們生活中是否還有其他哪些被污名化,但是又事實上對我們的生活有相當大貢獻的科技?

*第十週11/19主題:科技使用者與通用設計
指定閱讀:
中川聰(2008).’’提升對設計的「覺察力」’’,通用設計的法則---從人性出發的設計學。博碩出版,頁9-39。
余虹儀(2008).愛通用設計。大塊文化,頁12-16,28-31。
參考影片:
討論:
1、 不同使用者的觀點與通用設計有什麼關聯?
2、 從你的日常生活中,找出一樣妨礙非典型或非主流使用者使用的科技物或科技系統,並指出是否有可能改善。
3、 想一想,「技術物的政治性」、「脈絡性的技術」、「通用設計」、「智慧生活科技」、「使用者」,這些概念間有什麼關聯?

*第十一週11/26分析練習:清大與周邊的科技生活世界
探討材料:
每一組蒐集清大與周邊的科技生活世界
課堂活動︰「科技—人」集合體的實作與軌跡
探討方向:
一、科技集合體地理(畫出地圖):
_這些東西分佈在哪裡?有哪些種類?
_有哪些另類替代物?
_拒斥哪些行動者的融入?如何排斥?
二、軌跡:
_如何移動?有哪些限制或特殊傾向?
_畫出地理分佈與軌跡
三、實作與情境觀察:
_集合體出現在何種情境?絕不會出現在何種情境?為何如此?
_集合體的行動模式與細節為何?
_有哪些類型或差異?
四、科技物化生活形態
_生活週期描述(例如,二十四小時、一週、一年?)
_有哪些不同週期?
_週期以哪些形式展現?
五、科技集合體與價值
_哪些相關符號?論述?
_這些符號與論述一致嗎?
_歷經那些變動?


第十二週12/3期中考

第十三週12/10期中考討論與案例分享

第五單元 科技與公眾(邀請相關專家分享案例與討論)
第十四週12/17 主題(暫訂):基因風險與公眾
指定閱讀:Boyens, I. (2001). 基因騙術. 台北, 時報.
參考影片: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a world dilemma(基因工程農作物).North Sydney, NSW :BBC Worldwide;2003, c2000.Taipei :科技總代理,
影片資料:
1. Genetic solutions(基因工程). Rosmarin, Isidore./Lewis, Hal./CBS Worldwide Inc./CBS New Productions./Discovery Channel Video,
2. Designer babies (基因工程嬰兒) .BBC Education & Training/BBC Education & Training./BBC Worldwide
3. Clone(基因複製). Rubin, John./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U.S.)/National Geographic Te/Warner Home Video
討論:
1、新科技,例如基因科技,引起的爭議有哪些?
2、在面對新科技時,你/妳覺得人定勝天這種說法還是不適當?
3、我們常聽到「專家判斷」、「尊重專業」,當納入科技的風險考量時,覺得這些說法是否應該改變?應補充或改變哪些部分?
4、身為一個理工學生,你/妳覺得自己的專業如何與風險社會的思考產生連結?是使狀況惡化?或是能夠做一些改善?

*第十五週12/24主題(暫訂):知識的建構
指定閱讀:
林宜平,2006,「女人與水:由性別觀點分析RCA健康相關研究」,《女學學誌》21。
參考影片:奇蹟背後
課堂活動:面對科技爭議的行動策略
討論:
1、相對於主流科學知識的社會建構,常民則經常是視做不具有科學,且難以跨過科學專業門檻的一群人。因此他們的訴求經常被視為不理性的行為,你/妳是否也同意這種說法?
2、在許多類似事件中,你/妳覺得政府和受害者或地方居民在遊說、立法上的力量是否均等?根據文本的說法,你/妳覺得其中民眾的力量來自何處?
3、在本文中,除了關於科學知識上的爭議外,還有哪些問題?
4、在我們生活中,其實存在著許多類似這樣充滿科學知識、個人自由與選擇權爭議的問題,例如核四廠的興建、管制菸酒、健康食品的使用,或商品標示(如基因食物)等等,你/妳覺得這種爭議是否應該交由政府部門與專業社群討論解決,或是有其他可能性?

*第十六週12/31主題(暫訂):挑戰科技專業
指定閱讀:
Steven Epistein,〈愛滋與民主〉,於吳嘉苓, 傅大為, et al., Eds. (2004). 科技渴望性別. 臺北, 群學.
參考影片:貢寮妳好嗎
相關影片:
1. An inconvenient truth (不願面對的真相). Gore, Albert,/Participant Productions./presented by Paramount Classics/Paramount,索書號:DVDB/QC981.8.G56/I53
2.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全球暖化大騙局)
3. Too hot to be handle(全球變暖真相)
影片資料:
1.再生之旅
2.永不妥協
3.羅倫左的油
討論:
1、作者所說知識與專業的政治性是什麼意思?
2、愛滋的社運人士是如何將自己型塑為專家,而能進入醫學知識領域的討論的?
3、你/妳覺得文中提到後來在社運組織內部也出現的專家與非專家的緊張關係是否有可能避免?
4、作者提到科學民主化有哪些可能的隱憂?你/妳覺得是否因此不應該推動科學民主化?
5、在本文中提到病患介入、挑戰專家權威與對知識的壟斷的現象,你/妳是否在台灣見過類似的例子?如果有,你/妳覺得是如何促成的?如果沒有,你/妳覺得是哪些原因?

第十七週1/7期末報告構想討論
主題:新竹的科技日常生活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