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大綱:
科號 組別 學分 2 人數限制 30
上課時間 週四34 教室 仁齋講堂
科目中文名稱 當代科技爭議
科目英文名稱 Contemporary Technology Debate
任課教師 李家維、李敏、李天健

一、 課程說明
福島核災再次引發世人對於核電發展的疑慮。事實上,核電支持者與反對者之間的爭議始終不停。人類社會邁入二十一世紀,伴隨著能源問題與氣候變遷問題的迫切壓力,核電發展將是當前最引人注目的科技爭議。
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二十世紀的綠色革命,曾經成為解決糧食不足的靈丹妙方。然而,隨著無基改運動的推廣,基因改造食品對農業發展與環境生態的傷害,逐漸為人重視。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將會擁抱還是拒絕基因改造食品?
食物問題不只是夠不夠,還有安全問題。
近日引發高度爭議的塑化劑問題,不僅暴露了臺灣食品安全漏洞,它所涉及的食品添加物議題,更表現了當代食物工業化與科技化的隱憂。數年前,美國環境工作小組檢測10個新生兒的臍帶血,結果在臍帶血中發現287種化學毒物,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汞、多氯聯苯、戴奧辛、農藥等九大類。在工業污染已然全面侵入人們日常生活的這個時代,無毒生活還是可能的嗎?
科技本質是對強化對資源的有效運用,它重視的是工具的有效性,而缺乏對社會脈絡、環境生態、倫理價值的敏感,因此,科技進步本身經常就是爭議的來源。
現代生活無處不是科技,然而,這些科技對我們的生活與社會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我們如何界定科技的價值與意義,卻甚少被妥善思慮。本課程藉由三項明顯的科技爭議,除了讓同學們透過不同立場瞭解科技爭議的複雜性,發展探究這些複雜爭議的知識與能力,同時也希望讓同學對於當前以科技為主導的社會型態具有省思的能力。

二、 閱讀資料
(一)核能
雜誌:
為核不能? 科學月刊 2月號/2011 第494期核四爭議的專家論述-一個以學者專家為主要行動者的核四史,當代雜誌,111期,1995/7/1

書籍:
《核工專家VS. 反核專家》,胡湘玲,前衛出版社 ,1995
《綠色能源科技》,鍾京明,新文京出版社,2011

論文:
綜觀各國能源政策趨勢-探討我國能源科技發展政策,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康馨方著,林博文指導,2010

紀錄片:
《貢寮,你好嗎》/崔愫欣 (內容介紹:反核的在地觀點)
《國境邊陲》/關曉榮 (內容介紹:蘭嶼島上設置核廢料處存廠對當地的影響)

網站資料:
台灣電力公司"電力與生活"電源開發計畫http://www.taipower.com.tw/

(二)GMO(基因改造食物)
期刊文章
1. GMO面面觀 http://gmo.agron.ntu.edu.tw/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普知識文摘:
(1) <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圓一個古老的夢─創造新花色>,王強生,2002年3月351期,科學發展。
(2) <基因科技的全球化與在地社會風險>,周桂田,2002年6月354期,科學發展。
(3) <生物科技能解決糧食問題嗎?科技決定論的盲點>,李尚仁,2003年4月364期,科學發展。
(4) <動物基因轉植>,沈朋志,2003年12月372期,科學發展。
(5) <英國基因改造作物爭議>,李尚仁,2004年2月374期,科學發展。
(6) <基因改造的過去與未來>,周成功,2004年2月374期,科學發展。
(7) <基因作物的衝擊>,郭玉梅,2006年5月401期,科學發展。
(8) <牧草的培育與基因轉殖>,施意敏,2006年11月407期,科學發展。
(9) <探索植物基因 改善糧食問題---2007年台法科技獎得主米雪‧戴森博士專訪>,蔡筱穎,2008年12月432期,科學發展。
(10) <完成水稻基因組定序——2007年臺法科技獎得主邢禹依研究員專訪>,張志玲,2008年12月432期,科學發展。
(11) <基改食品標示中的符號與隱喻>,陳世榮,2011年3月459期,科學發展。
(12) <黃金米的故事>,匡麟芸,2011年3月459期,科學發展。

紀錄片:
1. 牛糞傳奇 https://sites.google.com/site/wildatheartfilmfest/family-blog/niufenchuanqibullshit
2. 美味代價 http://ripperliu.pixnet.net/blog/post/30998858
3. 農民之怒http://cmcu.tacocity.com.tw/d-activity/d-1-new%20activity/d-1-3-3.htm

(三)食品添加物
書籍
《無毒保健康:如何在充滿毒物的生活中自保》,陳修玲,新自然主義,2009
《恐怖的食品添加物》,安部司(陳玉華譯),世潮,2007
《與食品添加物和平共處~這樣吃最安心》,增尾清(張萍譯),世茂,2009


三、教學方式
講述、討論、參訪、辯論、影片賞析

四、教學進度
第一週(李家維、李敏、李天健),課程導論
第二週(李敏、李天健),核電爭議一:擁抱還是拒絕核電(正反對談)
第三週(李敏、李天健,週六課程),核電爭議二:參訪核二廠、與貢寮居民座談
第四週(李敏、李天健),核電爭議三:議題討論(小組報告與討論)
第五週(李敏、李天健),核電爭議四:核電安全與核廢料處理(李敏教授:清華大學工科系)
第六週(李敏、李天健),核電爭議五:電力供應與電網規畫-兼論集中型電網與區域型電網(朱家齊教授:清華大學電機系)
第七週(李敏、李天健),核電爭議六:Peak oil與臺灣能源危機
第八週(李敏、李天健), 小組討論
第九週(李家維、李天健),當代食物的工業化與科技化脈絡(陳玠廷老師)
第十週(李敏、李天健),核電爭議八:政見發表
第十一週(李家維、李天健),GMO爭議一:GMO食品的未來(潘子明教授:台灣大學生技系)
第十二週(李家維、李天健),GMO爭議二:GMO食品爭議何在?(郭華仁教授:台灣大學農藝學系)
第十三週(李天健,週六課程),參訪無基改豆腐工坊與自然生態雞蛋農園
第十四週(李家維、李天健), 食品添加物爭議一
第十五週(李家維、李天健),食品添加物爭議二
第十六週(李家維、李天健),什麼是進步?對於當代科技爭議的省思
第十七週(李家維、李天健),期末成果發表
第十八週(1/12),準備期末考

五、作業與成績評量
1. 核電主題報告:50%
2. 核電辯論表現:20%
3. 食物主題報告:30%(用poster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