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說明:
本課程屬於人社院學士班哲學組的必修課程;但是本課程並不預設任何哲學的知識,任何對哲學或邏輯有興趣的同學,都可以選修此課程。其實不管有沒有學過邏輯,人在生活中即經常作各種的推理活動;但學習邏輯至少可以讓我們對推理活動有進一步的自覺與反省,可以更精確地掌握推論的步驟,避免各種邏輯的謬誤,從而作出正確的推理。總的來說,學習邏輯的理由可略述如下:
(1) 處於當今充斥各種言論、資訊氾濫的環境當中,學習邏輯可幫助我們更有技巧地評斷某些論證與推論是否正確,某些言說是否一致。
(2) 學習邏輯可讓我們對語言之結構有一定程度的自覺;這一點對有興趣學習語言學的同學尤為有幫助,事實上,當代邏輯的發展,對語言學一直有相當的影響。
(3) 對符號邏輯的掌握,有助於我們抽象思維的能力。
(4) 邏輯在西方文化有源遠流長的歷史,雖然本課程只專注於當代發展的符號邏輯,但傳統的邏輯其實也是相當形式化的;至少就「著重語言的結構大過於語言的內容」這一點而言,符號邏輯與傳統邏輯的精神仍是相當一致的。學習邏輯,可以幫助我們比較細膩地體會西方文化注重結構、善於說理的一面。
(5) 作為一門學問,邏輯本身即隱含許多有趣的問題,值得深究。(此中有些問題可以由邏輯本身來回答,有些則牽涉到其它的領域如哲學、數學等。)
本課程之範圍涵蓋初階邏輯,我們主要工作有三:(1)我們將會詳細解說一些基本的邏輯概念,例如「論證」、「有效性」、「一致性」、「邏輯真理」等等,並且會詳細解說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2)我們將會介紹一套形式語言(語句邏輯與述詞邏輯),這語言是我們豐富的日常語言之某一的部份簡化與抽象而已,對它的理解與掌握,並不預設任何一般中學以上的數學知識。引進這一套語言之目的,不僅是為了突顯日常語言中語句之間的邏輯關係,讓我們能對「言說之一致與否」、「論證之有效與否」等邏輯問題作正確的判斷;更可以讓我們對語言的結構,有初步的領略。(3)我們會強調上述形式語言與日常語言的異同,由此而顯示前者的優點與限制。
如前所言,邏輯不僅是一門有關推理的基礎性學問,而且還引生種種的問題,牽涉的領域可包括哲學、科學方法、語言學、數學等。在本課程中,我們當然無法處理這些問題;但是,如果能對邏輯的基本知識有牢固的掌握,則無疑是可為我們思想探索的道路,提供一塊比較堅實的踏腳石。

(二)課程內容:
本課程預期涵蓋的內容如下:何謂論證;演繹與歸納之分別;論證形式;真/假與有效/無效之分別;健全的論證;一致性與不一致性;不一致性/一致性與有效性/無效性之比較;證成與發現之區別;原子語句與複合語句;語句連詞;真值函項;日常語句之符號化;真值之運算;恆真句;適真句;矛盾句;邏輯等價與邏輯蘊涵;真值表;語句形式與代換示例;不一致性/一致性與有效性/無效性之判定;推論規則之介紹;條件證法與間接證法;邏輯定理;個體常元、個體變元與述詞;全稱量詞與存在量詞;量詞與自由變元;展開式;比較複雜的日常語句之符號化;推論規則與不一致性/有效性之證明;解釋與一致性/無效性之證明;等同關係。

(三)指定用書:
《邏輯與哲學》,作/編譯者:TIDMAN/KAHANE/莊文瑞,台北:雙葉書廊,民93年。本書是下述英文參考書第八版之中文編譯本。

(四)參考書籍:
Alan Hausman and Howard Kahane, Logic and Philosophy: A Modern Introduction, 11th Edition,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009.
林正弘,《邏輯》,三民書局,民70年

(五)教學方式:
1. 課堂上以演講為主,但同學可以隨時發問或參與討論。
2. 開學兩週以後,至少有10次的隨堂測驗(quizzes),以瞭解學生對教材之理解。一般而言,每次測驗不會超過十分鐘。
3. 老師或助教有固定的會面時間(office hours),以解答學生對課程內容之疑問。
4. 選課同學對於課程內容之掌握或家庭作業有相當困難者,可以向哲學所申請課業輔導,哲學所會選派研究生額外加以輔導。

(六)教學進度:
本課程的內容力求涵蓋課本相關的章節,依次講授。教學進度以同學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進度為依歸,務必以清楚交待為要,不貪多求快,以免同學有囫圇吞棗之弊。

(七)成績考核:
學生學期成績之評量有四部份:
(1)家庭作業(20%):最快在開學後第二週開始每週分發家庭作業,每次必須在期限內繳交,逾期不收。
(2)隨堂測驗(30%):開學兩週以後,至少有10次的隨堂測驗;考題內容原則上比較簡單,測驗範圍以先前授課的內容為主。
(3)期中考(20%)。
(4)期末考(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