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清華大學課程大綱
102學年度第1學期
科號 組別 學分 3 人數限制 無
科目中文名稱 知識論專題:內在論與外在論 教室 人社院A306室
科目英文名稱 Topics in Epistemology: Internalism and Externalism
任課教師 趙之振
上課時間 週三 9:00-12:00
擋修科目 無 擋修分數 無

(一)課程說明:
在當代哲學中,「內在論」與「外在論」是一對有歧義的語詞;在不同領域,其涵意往往有所不同。本課程關心的是有關知識證成(epistemic justification)的內在論與外在論之爭論。根據對「知識」之傳統分析,證成是知識的一個要素,某主體S對命題P之認識的一個必要條件乃是:S對P之信念是證成的或有理據的。然而,關於「S是否需要對此中的理據有所察覺?」之問題,內在論與外在論卻有不同的見解:前者主張上述的察覺是必要的,否則S對P之信念便不是證成的;後者卻主張這樣的察覺是不必要的,它跟S對P之信念的證成是不相干的。這兩個陣營各有其擁護者,但當中各種具體主張之內容與表述方式,往往有相當的差異,本課程自然無法涵蓋此中所有學說,我們的焦點將會放在BonJour與 Sosa之間的爭辯。BonJour原本是高舉融貫論(Coherentism)之大纛,後卻揚棄前說,轉向一種內在論式的基礎論(Foundationalism);Sosa則是當代德性知識論的代表人物,同時也秉持外在論的立場。透過兩人的交鋒,相關的議題將會更清晰地呈現,讓我們對內在論與外在論之內容以及其可能的困難,有比較深入的理解。
(二)課程內容:
本課程預期涵蓋以下的課題:(1)證成之後退問題;(2)對內在論、融貫論與基礎論,我們該如何抉擇?(3)BonJour如何推翻一己舊說轉而為基礎論辯護?(4)經驗是否具有非概念性的內容?抑或經驗的內容全是概念性的?(5)證成之來源為何?(5)親知(acquaintance)與知識基礎;(6)Sosa的德性知識論(7)內在論/外在論之爭與懷疑主義的難題:何者會導致懷疑主義?

(三)指定用書:
Laurence BonJour and Ernest Sosa, Epistemic Justification: Internalism vs. Externalism, Foundations vs. Virtues,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3.
(四)參考文獻:
關於內/外論之爭以及相關議題之文獻數量不少,以下僅以BonJour與Sosa之著作為主:
Laurence BonJour, “Internalism and Externalism,”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pistemology, edited by Paul Mos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234-263.
---, “Toward a Defense of Empirical Foundationalism,” in Michael DePaul (ed.), Resurrecting Old-Fashioned Foundationalism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0), pp.21-66 and pp. 79-85. With a reply to criticisms by John Pollock and Alvin Plantinga.
---, “The Indispensability of Internalism,” Philosophical Topics.29 (1/2), 2001, pp.47-65.
---, “The Myth of Knowledg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24 (1), 2010, pp.57-83.
Ernest Sosa, Knowing Full Wel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 “Internal Foundations or External Virtues,” Philosophical Studies, 131 (3), 2006, pp.761-773.
---, “Goldman’s Reliabilism and Virtue Epistemology,” Philosophical Topics, 29 (1/2), 2001, pp.383-400.
Ernest Sosa and His Critics, edited by John Greco, with replies, in the Series Philosophers and Their Critics,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4.
(五)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以演講與討論為主。選課同學需要作1-2次課堂報告。
(六)教學進度:
本課程的內容涵蓋指定用書相關的章節,依次講授。如果有需要,也可能研讀若干參考文獻。教學進度以同學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進度為依歸,務必以清楚交待為要,不貪多求快,以免同學有囫圇吞棗之弊。
(七)成績考核:
(1)課堂報告 10%;(2)翻譯 20%;(3)家庭作業 30%;(4)期末報告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