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說明(Course Description)
《荀子》為荀況的作品。荀況活躍於戰國晚期,為當時著名的思想家,其對後世的影響,更可從其兩位弟子韓非、李斯身上看出。而且就《史記.儒林傳》的記載,秦漢時期的儒學經典傳授,多與荀況有關,更可見出其重要性。而學者常認為荀子思想受到其前思想家的影響,而有兼綜的傾向,這種傾向也符合荀子本人的思想主張。本課程的目的,希望修課同學能以關切的態度來思考荀子所提出來的問題,另外也以人文學的態度把《荀子》做為一歷史文本加以研究;而課程進行的方式,一方面著重在原典的閱讀與理解,一方面著重在《荀子》思想系統的整體掌握。

[編輯] 指定用書(Text Books)
荀況,《荀子集釋》,李滌生注。台北,學生書局。
維基文庫:荀子原文
[編輯] 參考書籍(References)
1.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華正,1988。(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
2.梁啟雄,《荀子柬釋》。台北:台灣商務,1983。
3.牟宗三,〈荀學大略〉。收於氏著,《名家與荀子》。台北:台灣學生,1979。
4.陳大齊,《荀子學說》。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9。
5.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台灣商務,1992。
6.Sato Masayuki, The Confucian quest for order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Xun Zi(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03).
7.政治大學哲學學報:荀子研究專號。
[編輯] 教學方式(Teaching Method)
本課程每週排三個小時的課程。第一個小時為討論課,由授課教師帶領同學討論閱讀作業的問題。後面兩個小時,則為共同閱讀該週指定的文本,將由學生輪流帶讀。

[編輯] 教學進度(Syllabus)
以下進度,以週次為原則:

1.課程介紹。
2.思想史中的荀子。
1.閱讀:
1.《史記.孟荀列傳》。
2.《史記.太史公自序.論六家要旨》。
3.《荀子集釋.荀子年表》,頁683-689。(參考)
4.《四庫全書總目.荀子提要》。(參考)
2.問題:
1.如何了解一個人?
2.如何了解一本書?
3.上面兩個問題的答案會隨著古今的差異而有所差異嗎?
4.《史記.孟荀列傳》如何幫助我們理解荀子做為一個人?如何幫助我們理解《荀子》做為一本書?
3.人性:〈性惡〉。
1.閱讀:
1.〈性惡〉。
2.歷代性論(講義)。(參考)
2.問題:
1.荀子在〈性惡篇〉裡,他所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2.你認為這個問題有什麼重要性?
3.請參考自己的體驗和想法來回答上面兩個問題。
4.心知與道:〈解蔽〉。
1.閱讀:
1.〈解蔽〉。
2.先秦心論。(講義.參考)
2.問題:
1.荀子認為蔽是什麼?蔽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解蔽?
2.你認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蔽?這些蔽是如何形成的?你如何解決?
5.語言:〈正名〉.一。
1.閱讀:
1.〈正名〉。
2.先秦名論(講義)
2.問題:
1.想想看「語言」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各個面向的關係是什麼?或語言在實際上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2.你所認為的語言功能,和〈正名〉篇裡提出來的一樣嗎?那些一樣,那些不一樣?
3.我們在使用語言時,會遇到那些困難或問題?這些困難或問題如何解決?
4.你在問題i所提出來的答案,和〈正名〉篇所提出來的有那些異同?
5.荀子在〈正名〉篇裡,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6.荀子對於語言的起源、目的、標準,你同意嗎?
6.語言:〈正名〉.二。
1.同上
7.學習:〈勸學〉。
1.閱讀:
1.〈勸學〉
2.《禮記.學記》
3.《禮記.大學》 (參考)
2.問題:從自己受教育的過程想想下面的問題;然後從〈勸學〉篇的內容來回答這些問題。
1.人為什麼要學習?
2.學習的內容是什麼?
3.人如何學習這些內容?
4.〈勸學〉的內容和〈學記〉有什麼異同?(參考)
8.行為:〈修身〉、〈不苟〉。
1.閱讀:
1.〈修身〉、〈不苟〉。
2.《禮記.儒行》(參考)
2.問題:
1.什麼是一個理想的自我?
2.如何達到這種理想?
3.你對自己的日常生活的行為抱持什麼樣的態度?這種態度和自己的現實生活的關係是什麼?和別人對自己評價的關係是什麼?
9.外在評價:〈榮辱〉、〈仲尼〉。
1.閱讀:
1.〈榮辱〉、〈仲尼〉。
2.問題:
1.想想看外在對自己的評價和自己行為有什麼關係?
2.外在評價是由什麼樣的方式加在自己身上?
3.你對外在評價完全接受嗎?為什麼是?為什麼不是?
4.外在評價和社會秩序有什麼關係?
10.儒者道術:〈儒效〉、〈非十二子〉。
1.閱讀:
1.〈儒效〉、〈非十二子〉。
2.《禮記.儒行》。(參考)
2.問題:
1.荀子認為一個儒者的效用,有那些重點?
2.你認為〈儒效〉和〈非十二子〉兩篇有什麼關聯?
3.就你所知,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對其他諸子評論公允?為什麼?
4.〈非十二子〉篇和荀子對於道的看法有何關係?
5.你認為在你的身邊有沒有一些儒者型的人物?或者,你想像中的現代儒者會是什麼樣子?他們和社會、政治的關係又是如何?
11.人與自然:〈天論〉。
1.閱讀:
1.〈天論〉。
2.問題:
1.你認為茫茫宇宙中,真有一種主導萬物運行的力量嗎?為什麼你會這樣認為?
2.你認為對問題i的答案,會影響個人對自己生活與國家事務運作的看法嗎?為什麼?
3.你贊成荀子在〈天論〉中所持的意見嗎?為什麼?
12.能群之道:〈禮論〉。
1.閱讀:
1.〈禮論〉。
2.《史記.禮書》。(參考)
2.問題:
1.在你日常的生活中,你感覺到那些社會規範、學校規定、國家法令?你覺得它們的作用是什麼?它們達到了它們被設置的目的了嗎?
2.荀子認為禮的起源是什麼?你同意荀子對禮的起源的說法嗎?
3.如何維持一個團體的存在、維持一個團體的運作,並達成一個團體存在的目標?
13.和群之道:〈樂論〉。
1.閱讀:
1.〈樂論〉。
2.《禮記.樂論》。(講義.參考)
3.《史記.樂書》。(參考)
2.問題:
1.你平常聽音樂嗎?為什麼聽?為什麼不聽?
2.你認為音樂對你有什麼影響?
3.依你自己與音樂接觸的經驗,你同意荀子的看法嗎?
14.治國道術一:〈王制〉。
1.閱讀:
1.〈王制〉。
2.《禮記.王制》(講義.參考)
3.《論語》、《孟子》。(參考)
2.問題: 什麼是理想的政治?在〈王制〉篇裏,荀子從各方面來探討他心目中的理想政治。這種種對於理想政治的構想,是否也適合用在台灣的例子上?
1.如果你是臺灣的總統,你要如何治理台灣?(或者,如果你不台灣的總統,你期待台灣的總統怎麼治理台灣?)
2.那些事項是你治理台灣的重點?
15.治國道術二:〈君道〉〈臣道〉〈致士〉。
1.閱讀:
1.〈君道〉〈臣道〉〈致士〉。
2.問題:人治還是法治,一直是管理思想上的一個大問題。荀子一方面強調禮的重要性,一方面他也強調「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這個禮拜我們閱讀的三篇,則是他從管理階層不同的身分來論說「人」的問題。閱讀後,請各位思考下列問題:
1.你認為自己現在的身分是什麼?這個身分有沒有什麼「道」是你應該遵循的?
2.你認為荀子是主張人治,還是主張法治?你自己呢?在管理一個團體的事務上,你認為人的因素比較重要,還是法的因素比較重要?
16.休假;本週課表謹供參考。(治國道術三:〈彊國〉〈王霸〉〈富國〉〈議兵〉)。
1.閱讀:
1.〈彊國〉〈王霸〉〈富國〉〈議兵〉。
2.《孫子》。(參考)
2.問題:比起《論語》、《孟子》,荀子做為一個儒家所提出的治國理論,要具體得很多。在閱讀本週四篇指定讀物後,請思考下列問題:
1.你認為就一個國家的生存而言,最重要的是那些事務?
2.怎麼樣處理好這些事務?
3.荀子對於管理一個國家事務的大的分類是那些?這樣的分類符合我們現在的中央政府的部會規畫嗎?
17.報告與討論一
18.報告與討論二
[編輯] 成績考核(Evaluation)
本課程需依進度繳交兩篇心得報告,每一報告各佔20%;期末報告一篇,佔40%;上課參與佔20%。學生作業不得抄襲,凡抄襲經證實者,學期成績一律以零分計;抄襲經證實後,不得與授課教師聯絡,否則呈報校方處理。

[編輯] 可連結之網頁位址:
https://sites.google.com/a/ptc.cl.nthu.edu.tw/courses/
課表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