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 科號(Course No.):10410CL 210600
• 科目名稱(Course Title):子學名著選讀(Readings on Pre-Qin Philosophers)
• 上課時間(Time):R789 (星期一 15:30-18:20)
• 授課老師(Teacher):祝平次 (ptchu@mx.nthu.edu.tw)
• 學分(Credit):3
• 教室(Room):人社C403
• 助教(Teaching Assistant):
• 辦公室時間:星期二下午2:30-4:30或事先約定。
• 辦公室:人社院B518
• 辦公室電話:42742
課程說明(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目的,在於使得修課同學對於古代中國先秦子部書籍有個大概的認識。先秦子書的形成背景是春秋戰國時代,在那個時代原來周朝藉以維持政治秩序的封建宗法制度已經因為種種歷史因素不再起作用,各個封建國開始想要極力地擴張或維持自己原來的勢力範圍,而引起了激烈的政治、軍事競爭。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如何恢復政治秩序、如何幫助自己所投效的君王得到更多政治上的成果,成為先秦諸子的論述重點。但是他們切入的重點各有不同,也因此在這個時代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政治想像,而這種想像在中國進入長達兩千多年的帝制時期以後,就不再出現。
指定用書(Text Books)
本課程的主要討論教材,為授課教師自編的講義。
本課程所使用的材料,也大部分可以在網路上找得到。
參考書籍(References)
《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尤其是各種子書最前面的〈前言〉)
教學方式(Teaching Method)
以授課教師上課講授與同學討論為主。
教學進度(Syllabus)
(1) 課程介紹:子學概論。
閱讀:課表,並請參閱比較《四庫全書總目.子部總敘》與《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總敘》。若有任何想提出討論的問題,請寄信給助教或授課教師。
介紹: 「子」部做為古代帝制中國知識的分類系統,相對於「經」、「史」、「集」其它三部而存在。從某個角度而言,子部所收書籍,內容屬性和其它三部有重覆的部分,可以說「子」部的存在是一種形式的規定。而這種形式的規定是什麼呢?「子」的原義,在它的歷史脈絡裏,原為對男子的尊稱,後被轉用來指稱「老師」。在春秋末期時代,周代的封建宗法制度(禮樂制度)漸漸失去控制政治秩序的功能,於是有一些受過當時傳統教育的人,試著對這個現象,提出解決之道。這些人吸引了一大批想要進入統治階層的學生,這些學生就尊稱這些老師為「子」。其中早期最出名的就是孔子。在孔子之後,一直到秦朝在221B.C.統一六國之前,有許多這樣的人存在。他們的弟子也常常把他們教導的言論收集起來,變成一些著作,而這些著作常被冠以「某子」做為書名,所以後來就有「子」書或「子」部的概念。
(2) 「諸子」概念的形成。
閱讀: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荀子.非十二子篇》、《莊子.天下篇》。
參考閱讀:《漢書.藝文志》(書目略)。
介紹: 本週我們閱讀三篇文章,請先掌握在三篇文章的大意。其它不懂的部分可以在掌握大意後,再利用時間查閱。這三篇文章,都是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發展出來的不同子學學派的評論。你可以看出來,它們彼此之間對於學派的分類是一樣的嗎?這三篇的分法和《漢書.藝文志.諸子略》的分法,一樣不一樣?閱讀了這三篇文章之後,你可以說出子書有那些類別嗎?每一種類別的內容又是什麼?
(3) 孔子(《論語》)
閱讀: 《論語》。(維基文庫;漢籍資料庫)可能的話,閱讀全部,並記下自己感到興趣的重點。如果沒有時間,就請閱讀前面十篇。上課,我們會共同閱讀第三篇〈八佾篇〉以及孔子對於禮的看法。
介紹: 為了面對周代禮樂崩壞的情況,孔子改造了兩個重要概念來重新肯定周代的禮制。這兩個概念一個是「君子」、一個是「仁」。「君子」原義為「君之子」用來指稱當時統治階級的貴族,孔子卻將之改造為理想的統治者,並以之為弟子們學習的目標。「仁」原義為統治者對下階層人民的慈惠,孔子將之改造為一個理想統治者內心的一種特質,這種特質使得一個人能以一種特殊的態度去面對另一個人。在閱讀完《論語》之後,你能說出一個「君子」人的特質嗎?又「仁」到底是什麼,在中國歷代的儒家學者間是一個爭吵不休的議題,你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孔子所謂的「仁」是什麼意思嗎?除了「君子」和「仁」,你認為《論語》中還有什麼重要觀念?這些觀念和「君子」、「仁」的關係是什麼?
(4) 墨子
閱讀: 《墨子》(漢籍資料庫)的目錄。共同閱讀:〈兼愛〉、〈非攻〉、〈天志〉。
介紹: 孔子的立場,基本上還是維護周代的禮樂制度,可以說還是維護當時做為統治者的貴族。但實用派的墨子,則認為貴族的許多生活型態,浪費了大量的資源,使得一般做為被治者的人民生活困苦。所以墨子提出了一個衡量所有政治行為的標準:「使人民吃得飽、穿得暖、累的時候可以休息、可以安心生活。」亦即墨子從被治者的角度,對於孔子的思想以及周代的禮樂制度提出了批評。也因為如此,墨子發展出來一套評價各種學說的標準─「言之三表」,有意識地建立起來如何表達思想的形式,也使得他的思想在戰國時代大大地流行。墨子有名的論題就是「兼愛」、「非攻」、「節葬」、「節用」、「非樂」、「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等等。這些主張,大部分都和儒家從貴族統治發展出來的觀點不同。從我們要共同閱讀的三個篇章裏,你看得出來墨子怎麼樣進行他的陳述嗎?你有被這些陳述說服嗎?為什麼?
(5) 老子
閱讀: 《老子》。(維基文庫;漢籍資料庫)。請閱讀全部81章,並記下老子的重要概念及這些概念的涵義。上課的時候,我們會共同閱讀有提到「道」的章節。
介紹: 相對於孔子仍然對於周代的禮樂制度深具信心,老子看到的卻是周代禮樂崩壞的事實。這也使得他連代地想到人類創制,無一不是以毀壞告終。於是他提出一個問題:什麼東西能夠長久?隨著這個問題,他也提出衍生天地萬物而不受天地萬物影響的「道」,做為他論述的重點。你認為老子「道」的概念,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它在這個世間之中嗎?在這個世界之外嗎?它有什麼樣的特色?我們怎麼知道它的存在?除了「道」,老子還提出了那些重要的概念?這些概念和道的關係是什麼?
(6) 公孫龍子
閱讀: 《公孫龍子》。(漢籍資料庫)請閱讀全部6章,上課的時候,我們會共同閱讀〈白馬論〉和〈指物論〉。
介紹: 墨子與老子都反對孔子,兩人都必須藉著使用語言來達成反對孔子的目的。然而,墨子對語言持肯定的態度,老子對語言卻持懷疑的態度。到底語言是怎麼一回事?人類真能藉由使用語言來達到指出真理、解決彼此的爭端嗎?另外,在戰國時期,為了追求國家行政效率,也慢慢從從較具象徵性的禮樂制度,轉向具體刑法的制度,於是對於語言敏感度也漸漸地提高,因為當時人的知道如果語言有歧義的話,則其做為傳達政令的效用將會大打折扣。這樣的情形,使得當時的思想家,開始細密地觀察語言和現實之間的關係,也注意語言內部的問題。公孫龍子是當時名家的一個代表。由於它有比較完整的文本流傳下來,可以讓我們知道當時名家比較詳細的論辯。在閱讀完《公孫龍子》五篇之後,你能夠了解這五篇的主旨嗎?你能用你自己的話來敘說這五篇主旨的論證方式嗎?你有被說服嗎?為什麼?
(7) 莊子
閱讀: 《莊子》。(維基文庫;漢籍資料庫);請儘量閱讀完〈內篇〉,上課時將廿同閱讀〈齊物論〉及〈養生主〉。
介紹: 和老子一樣,莊子也對名言和道之間的關係感到懷疑。他認為名言構成我們的知識,而知識進一步化為我們心所固守的成見,充滿了成見的心,就是成心,無法再脫離名言知識的束縛。然而,構成世界的原質卻是氣,就氣而言,物和物之間是可以彼此轉化,這和名言知識總形成區別的現象剛好形成對比。名言知識讓我們離混融不二的世界越來越言,也因為名言知識的關係,我們認為外在世界和我們自身不同,而有喜惡、愛恨等差異,然而這種對世界的態度卻使我們心神虛耗,形存神亡。莊子思想的一個重點,就在於說出我們的處境,並提出他的建議。在內七篇裏,大家可以讀出一些比較共同的主題嗎?這些主題有那些?彼此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內七篇的篇名對我們又有什麼提示?彼此之間又有什麼關聯?
(8) 孟子
閱讀: 《孟子》。(維基文庫、漢籍資料庫)儘可能翻閱《孟子》全文。沒有時間的話,可以將重點放在〈公孫丑.上〉、〈告子.上〉、〈盡心〉篇。上課的時候,將共同閱讀〈告子.上〉和〈公孫丑.上〉的「知言勇氣」章。
介紹: 不像孔子在《論語》之中對弟子的說話擁有重大的權威,在孟子的時代,儒家的學說面對多方的挑戰。孟子必須在面對不同學派的說法,提出為孔子辯護的理由;孟子自己就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可見儒家的學說,已經進入和其它學說競爭的階段。在今本《孟子》裏,記載著「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然而,他對於堯舜聖王的理解,卻和他的性善說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不是著重於堯舜的政治成就。大略而言,孟子強調孔子提出仁的內在層面,進一步提出「仁義」內在中的說法;而對於外在規範的禮和學習則比較忽略。錢穆先生以「知言、養氣、性善」為孟子對儒家學說做出的最大貢獻,你同意嗎?為什麼?你認為在告子和孟子的論辯當中,誰佔上風?你比較同意誰的說法?為什麼?對於孟子「知言」、「養氣」的說法,你有什麼評論?你同意孟子對於志、氣關係的論斷嗎?你感覺得到自己的氣與志嗎?
(9) 期中考週(撰寫期中報告一篇)。
請熟讀講義,以及參考上課投影片,試著思索每一個先秦思想家的特色。然後將期中報告題目,撰寫成一篇3500字以上的報告。
(10) 墨經
閱讀: 《墨經》。(漢籍資料庫)課堂共同閱讀〈大取〉、〈小取〉以及〈經〉、〈經說〉的部分條文。
介紹: 在今本《墨子》裏,有六篇文章〈大取〉、〈小取〉、〈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合稱〈墨經〉又稱〈墨辯〉。〈大取〉、〈小取〉兩篇的內容,包含和辯說相關的種種問題,也有一些命題,這些命題可能是當時辯說的一些主題。兩篇〈經說〉則和兩篇〈經〉目對,用來解釋〈經〉中的條目。而〈經〉中的條目,是對於一些語詞的定義,因此〈經〉也可以被視為是傳統文獻中,最早的字典。在閱讀這些條目與關於辯說的理論時,會讓你想起之前的子書中的某些議題嗎?對於這些議題,〈墨經〉中的立場與主張與其它子書中的立場與主張又有什麼異同?
(11) 荀子
閱讀:《荀子》。(維基文庫;漢籍資料庫)。課堂共同閱讀〈性惡〉、〈解蔽〉、〈正名〉。
介紹: 相對於孟子從心性的角度為孔子的主張提出辯護,荀子則一方面對於孟子的心性問題有所回應,一方面對於孔子所主張的「學」、以及當時諸子爭為諸侯國爭強奪富的現實考量也多所論述。雖然,荀子自承是孔子的繼承者,但他的思想與表達思想的方式,也受到其它先秦諸子的影響,就某個意義而言,他可被認為是一個集戰國諸子大成的思想家。除了政治思想之外,《荀子》中的重要篇章包括〈性惡〉、〈正名〉、〈解蔽〉、〈天論〉、〈勸學〉。閱讀荀子後,你認為他和孟子之間的異同是什麼?你贊同荀子對於「語言」的看法嗎?又你認為荀子的道是什麼?
(12) 孫子兵法
閱讀: 《孫子》。(維基文庫;漢籍資料庫)。上課時,共同閱讀〈始計〉、〈作戰〉、〈用間〉三篇。
介紹: 唐代的韓愈在他的〈原道〉中,曾說過「道與德為虛位」,亦即「道」、「德」兩個概念,是一種形式概念,而不是有具體內容的實質概念,所以我們可以說有儒家之道,有道家之道,有墨家之道;而與這些道相對的,則各有其德。所以英國漢學家A.C. Graham曾以諸子鳴道來形容戰國的思想狀況。本週我們要看的,則是兵家之道。兵家之道,義在求勝,為了求勝,就牽涉到很多客觀知識,例如對於天氣和地形的掌握。但因為在古代主要還是以陸軍為主,所以如何管理、指揮、運用軍隊就變成很重要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又和更廣大人民管理,亦即政治相關。本週要看的孫子兵法,為孫吳所留傳。閱讀過本書後,你覺得孫子所提供的必勝之道為何?為了確保實際上短兵相接的戰爭可以取得勝利,又必須做什麼樣的準備?老子說:「大兵之後,必有凶年。」孫子在論述戰爭時,是否有注意到實際戰事後的結果?如果有的話,那他看到的結果,又是什麼?
(13) 商子
閱讀: 《商子》〈農戰〉、〈去彊〉、〈定分〉。(漢籍資料庫)
介紹: 商鞅是法家的開創人物,他把治理國家的目的設定成富國強兵,並盡力去完成這樣的目的。在閱讀《商子》中,你可以辨認出,商子要怎麼達到這些目的嗎?他的提議和其它的先秦思想家有什麼異同?
(14) 管子
閱讀: 《管子》〈牧民〉、〈形勢〉、〈權脩〉。(漢籍資料庫)
介紹: 管仲是幫助齊桓公奠定霸業的歷史人物,但《管子》則是一本內容龐雜的事。裏面有治國原則,也有治兵、理財、養身、用刑等等方面的論述,是一部內容非常豐富的書。但《四庫全書總目》卻將它歸在法家一類,從指定閱讀的篇章來看,你覺得他是法家嗎?為什麼?
(15) 韓非子
閱讀: 《韓非子》〈主道〉、〈二柄〉、〈定法〉。(維基文庫;漢籍資料庫)
介紹: 《韓非子》相傳為韓非所做,但也很可能是一本集體創作的結果。在裏面的一些篇章,我們可以看到編輯過程的關係。至於其內容,則在教導如何藉由法術勢來治理國家。就我們所閱讀的篇章來看,你認為韓非子的法術勢指的是什麼?又要如何實際地運作?
(16) 呂氏春秋
閱讀: 《呂氏春秋》〈孟春.正月紀〉、〈貴公〉、〈情欲〉、〈當染〉。(維基文庫;漢籍資料庫)
介紹: 做為春秋戰國末年出現的一部書,《呂氏春秋》的企圖,可以從全書的架構看出來。全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每一部分下面又分為數目整齊的篇章,呈現出帝國一統時的學術規模。後來,司馬遷《史記》在篇目的安排上,也很可能受到它的啟發。高誘對此書,有如下的評語:「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以忠義為品式,以公方為檢格,與孟軻、孫卿、淮南、揚雄相表裏也。」《四庫全書總目》對《呂氏春秋》有如下的評語:「書較諸子之言獨為醇正,大抵以儒為主,而參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與孔子、曾子之言,其他如論音則引〈樂記〉,論鑄劍則引《考工記》,雖不著篇名,而其文可按,所引莊、列之言,皆不取其放誕恣肆者,墨翟之言不取其〈非儒〉、〈明鬼〉者,而縱横之術、刑名之説一無及焉,其持論頗為不茍。」高誘的評語,認為《呂氏春秋》是結合道家與儒家之做,而《總目》的評話則是結合儒、道、墨,對於這種把思想整合在一起的作法,你認為可能會產生什麼問題?就你所讀到篇章而言,你認為內容是屬於那一家?
(17) 期末報告
六、成績考核(Evaluation)
1.平時成績:出席、上課討論報告佔40%。
2.期中報告:一篇心得報告佔20%。
3.期末報告:一篇研究報告佔40%。
可連結之網頁位址
課程網站
清大教學網站
2010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