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出版業的蓬勃以及圖書館的現代化,再加上網際網路和數位資料庫的普及,新一代的歷史工作者常擁有博聞強識的前輩學者們夢寐以求的環境,有機會在很短時間內就掌握前人未曾寓目的材料,亦即,歷史研究將在方法論上面臨極大衝擊。然而e考據仍必須建立在深厚的史學基礎之上,清晰的問題意識與靈活的搜尋技巧,更將是考據功力高下之所繫。本課程希望能協助同學利用e考據的方法進行具體研究。

內容將從物質文化史的研究切入,帶領同學學習中文以及西文資料庫的使用。


P.S. 選修的同學請盡量帶Notebook來上課,校內學生要能在課堂上網,並請預先安裝《中國基本古籍庫》、《中國方志庫》、《文淵閣四庫全書》等資料庫,並開始練習使用。


參考文獻: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初版及2014年修訂三版。
黃一農,2014,《二重奏:紅學與清史的對話》(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602頁。

另請先參閱
明清史研究资讯 2015-12-20
思想谈·特稿 | 数位与传统的“二重奏”:e考据是方法也是态度——黄一农院士访谈
http://www.vccoo.com/v/cfba1e

马:黄老师我曾看到一篇关于您的报导,题目是《台湾历史学家黄一农:e-考据最适合做清史研究》,您在很多场合都提出当前是做文史最好的时代,而“e考据”最适合做清史研究,您基于什么来判断“e考据”最适合做清史研究,是因为数字化的程度还是清代文本身的丰富程度?

黄:做历史研究,传统的方式囿于人的记忆力有限,即使是记忆力那么好的陈寅恪先生,他能过眼的书,以及他记忆进脑海里面的书仍然是非常有限的。但现在大不一,比如在台湾清华的图书馆就有70亿字清代以前的古典文可供全文检索。你只要会问、问对问题,这70亿字等于都是你的脑袋。在陈寅恪先生的时代,很多书他都看不到,比如续修四库、四库存目,大量的书都没有出来,谁都看不到,谁都不知道它在哪里。更早期历史,比如说元代,我不知道文集有多少种,假如说是以百为计量单位。我知道我有朋友,在还没有数位化之前,他自己就把文集打字输入了计算机。论这一波的击如何,我只需每天狠狠地读这一两百种文集,读到滚瓜烂熟,那么我也可以发挥。可是当你面对的是几万种文集,没有人能这读,有些书是要细读,有些书是翻的,翻到以后你才去读它。不是说我们每天都要细读书,没有人有这种记忆力。为什么我说清史,尤其是清代的前半段,数位化的状和现存材料的比例相对合适。因为数位化的击力量已经开始出来了,那么我运用数位化,就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比较大的变化。再往后,比如说民国,那就会很辛苦,因为大量的东西都没有数位化。虽然有一些有数位化,你找到了对你有一点助,但是对你来说还有大量的东西你需要用传统的方法来处理。也许这个说法有一点夸张,也可能因为我是做这一段,我感受到了那个击。我在做《二重奏》的过程里面,虽然我在书里说我要做红学跟清史的对话。原本以为我用的清史的内容应该是现在都已经存在的,它都已经被研究好了,然后我再拿来运用到红学。然而我在做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还有很多细节都是我们以前所不知道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还有很多东西我们可以做得更细致、更深入。我做清史的时候,常常可以high起来,我可以找到很多角度切入,看到别人以前看不到的东西。当然我绝不是说清史是唯一一个受击最大,可以做的更好的领域,明史当然可以,宋史也可以。这也许这只是我的个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