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社會

第一堂需要分組,請第一堂務必要到
歡迎真正有新潮向跨界探索、自我挑戰以提升視野的同學參與。
*************************************
科技與社會(細節會做最後修正
時間:週四下午3:30-6:20
教室:教育館211
教師:林文源(wylin1@mx.nthu.edu.tw;教育館308,討論時間:週二與週四,1:30~3pm,請
提前約定)
助教:待聘
課程網站:http://wylin.gec.nthu.edu.tw/
網站註冊:請在第一天上課後三天內完成。
一、如何探討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
科學與技術對人類的生活有深遠影響,從遠古的石器製作,到當前石化、電力、醫療、數位運算、
網際網路、基因、奈米等科技的高度發展與影響,人類生存與科技發展更密不可分。今日社會生活
受到科技影響的變動更是劇烈。藉由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 簡稱STS)的研究取徑,本課程探討科技研發、傳播、使用與社會影響層面,以及其中
牽扯的科學家、工程師、廠商、政府、使用者與公眾等團體的關連。課程一開始由工程師與科學家
的活動所建構出的科技世界與視界出發,探討發明、創新活動背後的複雜歷程,再介紹科學知識與
技術物再現與中介隱含的政治與權力關係,之後更整體的體制關連,思考科技物、使用者、公眾、
產業、專業的脈絡特質,甚至其中牽涉的科技爭議,希望提供更為開放思考科技、社會與個人生涯
之政治性與可能性。
  為達成此目的,本課程結合「體制分析」實作教學方法,由教師與助教帶領同學學習如何分析
複雜的科技與社會體制。本課程需要參與者深入參與互動,藉由案例報告、討論,以及資料蒐集與
分析的實作練習,期望建立同學的體制分析的思考能力。希望本課程能提供融合點,讓參與的同學
都能由自身專業出發,發展探索科技發展與反省的基礎。一方面希望提供理工科學生由其專業相關
議題出發,拓展科技內涵的人文社會視野與價值,另一方面,希望讓人文社會管理背景的學生,從
自身專業思考科技的多元發展,甚至是提出另類科技的可能性。希望這個經驗有助於使各位成為更
具整體視野與多元思考、反省能力的「科技—社會人」。
二、課程目標:
本課程藉由STS的研究觀點,探討科技與社會的關連。希望在本課程中,學生可以:
(一)體會科技與社會的文化、知識、使用者、技術物與制度的體制關連。
(二)探索非工具性地思考科技研發、應用、與影響的可能性。
(三)由台灣具體案例與現象,探索科技發展的社會定位,並培養科技民主化的基本態度。
(四)協助同學發展表達、思考,與分析科技與社會相關現象的體制分析能力。
三、課程設計與要求:
本課程以閱讀、小組報告與討論、講解與課堂對話、實作分析等方式進行,課後時間則以助教協助
帶小組準備課堂報告討論,所有討論內容請上傳至教學網站系統。
(一)課前閱讀:每週列有指定閱讀材料,每位同學需事先閱讀,並在每次課程前列出問題,針對
課堂小組報告提出並討論。
(二)背景講授:教師講解閱讀文本的相關概念與現象,並補充背景資料。
(三)小組報告:同學分組,小組需要進行課堂報告。報告內容以該週閱讀文本文為基礎,加上輔
助的文字及影像材料、台灣社會科技相關現象、生活經驗或進行訪談蒐集。報告必須摘要報告要分
析的現象、以該單元所學習的概念進行分析,並提出問題提供討論。報告完成後,其它組每人至少
需提出一個問題,由助教篩選兩個提問,由報告同學回答。報告時間以三十分鐘為限,問答時間為
十分鐘。討論過程與報告結果都列為成績計算範圍。課堂其它組則依報告組表現參與評分。
(四)課堂小組討論:每週課程均有討論時間,針對閱讀材料與對小組提問進行討論,並視狀況提
供相關影片片段做為討論材料。
成績分配 考核成績(55%) 平時成績(45%)
期中個人觀察報告25% 期末小組報告30% 課堂報告30% 討論15%
其它小組評分10% 助教
10% 教師10% 課堂討論5% 預習問題10%

(五)評量:本課程希望讓各位能學習到科技與社會的知識內容與思考方法,以及體制分析的能
力,這些都需要望各位能嘗試藉由課堂活動與課程參與,養成對話與溝通的習慣與能力,因此,評
量成績為成果考核與平時分數並重。
四、課堂實作活動:
一、自我介紹
二、結構化或水平化之社會與世界體系
三、尋找體制:相關行動者關係描繪(體制圖)
四、體制中的可見與不可見:非標準、非常識、非主流的另類網絡(另類體制)
五、再現與不同群體觀點(觀點與價值表)
六、體制之關連,由人、物、符號、制度所構成的「科技與社會」體制。
七、分析練習:「科技-人」集合體(實作週期表)
八、體制變遷與價值:體制隱含的不均質價值與其達成方式(觀點與價值表)
九、科技軌跡與個人經驗(科技體制變遷)
十、面對科技體制爭議的行動策略
五、概念與課堂活動地圖:

六、課程進度與參考資源:
詳細資料請見課程網站http://wylin.gec.nthu.edu.tw
第一單元 導論
第一週 9/17 主題:簡介課程
關鍵字:科技與社會、跨領域實作(自我超越的能力)、知識來源(學科、自身、互動)、本課程
與我(的專業、生涯)
課堂活動:自我介紹與分組。
並想一想:
1、你/妳對科技與社會的關係有什麼想法?
2、你/妳就讀那個科系?當初你/妳為何選擇這個科系?
3、身為一個理工科學生,你/妳覺得自己對於人文社會思考方式的理解有多少?身為一個人文社
會科學生,你/妳覺得自己對於理工思考方式的理解有多少?
4、你/妳希望這堂課可以給你/妳什麼收穫?想一想,它與你/妳的其它課程有什麼關係?
作業一、下週上課,每個人請帶一份關於妳最喜歡、對妳最重要的「科技」的科技物、相關物,或
「文件」(報導、文學、物品。。。。)
作業二、找一本十頁以上的本子,在第一頁簡單寫一下你對這個物品的想法。並想一下,針對這物
品的既有說法與看法,你是否有不同見解或疑問?寫下來。未來每週提問時,將自己的觀點記下
來,上課時帶來並記錄其他人的不同觀點。
第二週 9/24 主題:分析科技與社會體制的方法
參考閱讀:
請上課程網站,閱讀http://140.114.40.238/index.php/2011-05-26-15-11-40,或
google「重拾對知識與世界的熱情:從跨領域實作體驗出發!」
參考影片:碳交易
課堂活動:
一、科技是什麼?社會是什麼?分析科技與社會的方法四條線索:人、知識、物、制度
二、如何問問題:幾種方層次與方向。
三、體制分析
關鍵字:體制分析(人、知識/符號、科技物、制度)、視野、切身觀點(定位自己)
討論,課前:
1、社會是什麼?
2、科技是什麼?
3、我是誰?與我何關?
4、科技、社會與我有哪些可能的關係?
5、看看報紙與新聞,當前重要的科技、產業、社會問題與你的專業的關係是什麼?
討論,課後:
1、請試著用分析科技與社會的四個面向:人、知識、物、制度,去練習重新觀察、分析你/妳所
熟悉的日常事物,看有何新體會或發現?
2、請在本子上記錄以下的「提問的方法」,未來閱讀文本,討論問題時參考,盡量練習:
(1)常識/立場:現有觀點是偏重人、符號、物、制度哪一方面?甚至是哪些人?哪種符號、物
或制度?
(2)轉換視野:若由其他面向思考,會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
(3)隱形行動者:什麼事物應該存在這件事當中,但卻被忽略了?
(4)把自己放進去:自己與這件事的關連。
第二單元 科技人
第三週 10/1 主題:科學社群、典範與不可共量
指定閱讀:
Kuhn, Thomas S. (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中譯本,《科學革命的結構》,新橋。選讀。
關鍵字:典範、科學社群、常態科學、科學革命、不可共量、異例
課堂活動:從四大面向定位你身處的專業知識體制
討論:
1、「科學社群」是什麼意思?「典範」是什麼意思?包含哪些部分?
2、「不可共量性」是什麼意思?請試著以你/妳所知道的科學典範變遷來說明這種現象。
3、一般我們認為科學知識是累積發展的,在這裡孔恩提出了另一種典範革命的說法,你/妳覺得
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為什麼?
4、如果照孔恩的說法,科學不是一種理性的線性成長與累積而發現真理的過程,那麼你/妳覺得
應當如何理解科學的客觀與理性的宣稱呢?是我們是否還能夠將許多「技術」問題僅僅視為技術問
題來解決呢?為什麼?最後,想一想你的教科書中如何寫你的學科歷史的。
5、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是否適用於這種典範說?有何異同?
第四週 10/8 主題:發明家/工程師的多元技術
指定閱讀:
Thomas Huges,〈美國的電氣化過程〉,於吳嘉苓, 傅大為, and 雷祥麟 (eds.) (2004), 科
技渴望社會 (台北: 群學出版社).
林文源,2010,〈工程實驗室研發中的工程社會學與其根源〉,於楊谷洋、陳永平、林文源、方
俊育編,《科技、社會、人》,新竹:交大出版社。
關鍵字:系統、技術導向、問題導向、跨領域
參考閱讀:
楊谷洋、陳永平、林文源、方俊育編,2010,《科技、社會、人:STS跨領域新視界》,新竹:交
大出版社
林文源、楊谷洋、陳永平、陳榮泰、駱冠宏編,2014,《科技、社會、人(二):STS跨域新挑
戰》,交通大學出版社。
彭明輝,2015,別看不起台灣人,於http://mhperng.blogspot.tw/2015/07/blog-
post_6.html?m=1
課堂活動:定位科技體制:每組決定一個科技物,定位相關面向與關係
參考案例:我作為一個行動者的世界
參考影片:衝破原子核
討論:
1、作者一開始提到的「刺蝟」是要說明哪一種現象?請舉一位當代發明家為例說明。
2、本文的愛迪生跟我們的一般認識有何異同?兩篇文章中的研發者處境有何差異?
3、我們一般都認為只要一個新的、使生活更為便利的東西被發明出來了,就自然會被採用。似乎
只要技術成熟,市場的接受是理所當然的。請問兩位作者是否會同意這樣的說法?
4、這篇文章對你/妳過去認識科學家如何發明技術物而改變世界的想法,有沒有造成什麼改變?
作業:一、每個人找三個你想了解的新竹市的科技現象或事物,或新竹市曾發生的科技爭議。
二、上網看探索卡,從每類中找出一張卡片,想一下如何用來了解你想觀察的現象。
第五週 10/15主題:調查方法
*本週上課請準時到,第一個小時要先做校園觀察。
指定閱讀:
請上教學網站http://wylin.gec.nthu.edu.tw/index.php/method「探索卡」,由四類方法
中,各選取一種方法,想一想,要如何由這些方法進行觀察與分析。
關鍵字:視野、觀察、詢問、深入、改變
活動(視狀況進行):
(一) 各組選定校園一樣科技物
(二) 進行下週所列方向之觀察
(三) 回到教室後,進行彙整與討論,
(四) 想一想,若是要進行新竹市的實地觀察,你們要問什麼問題?準備什麼樣的資料。
作業:請小組分工,每個人分頭去蒐集你們選定的主題之相關議題,在田野調查出發前,彙整成初
步資料。讓每個人對田野地有初步了解。
第三單元 科學知識
第六週 10/22主題:田野分析練習
探討地點:新竹的科技生活世界
關鍵字:「科技—人」集合體、生活世界、實作軌跡、價值
觀察方向︰
(一) 觀察一個科技體制與其替代(對照)物體制,找出相關元素(人、知識/文化、物、制
度)
(二) 科技體制中有哪些類的相關群體(or使用者),有哪些被排除的群體(or使用者)?
(三) 各種不同群體(or使用者),對於此科技物有哪些不同群體觀點與價值
(四) 「科技—人」集合體的實作與軌跡:實地軌跡與實作勘查的探討方向:
A、科技集合體地理(畫出地圖):
_這些東西分佈在哪裡?有哪些種類?
_有哪些另類替代物?
_拒斥哪些行動者的融入?如何排斥?
B、軌跡:
_如何移動?有哪些限制或特殊傾向?
_畫出地理分佈與軌跡
C、實作與情境觀察:
_集合體出現在何種情境?絕不會出現在何種情境?為何如此?
_集合體的行動模式與細節為何?
_有哪些類型或差異?
D、科技物化生活形態
_生活週期描述(例如,二十四小時、一週、一年?)
_有哪些不同週期?
_週期以哪些形式展現?
E、科技集合體與價值
_哪些相關符號?論述?物?
_這些符號、論述、物品一致嗎?
_歷經那些變動?
作業:每組準備五分鐘報告,關於既有線索、實地發現,可能主題與問題
第七週 10/29主題:科技與「再現政治」
指定閱讀:
林宜平,〈有機溶劑毒害我們的健康,為何無法防範?〉,於王文基、王秀雲、郭文華編《意外多
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行人出版社。
Emily Martin,〈精卵相遇的羅曼史〉,於吳嘉苓、傅大為與雷祥麟 (eds.) (2004) 科技渴望
性別。群學出版社。
參考閱讀:
韓采燕 (2010),理工實驗室,科技訓練與性別,於楊谷洋、陳永平、林文源、方俊育編,《科
技、社會、人》,新竹:交大出版社。
關鍵字:再現、中介、實作、科技的社會建構、詮釋彈性、脈絡性、常民認識論
參考影片:人體大奇航:人體的生殖、看誰在說話、米奇王國
課堂活動︰再現與不同群體觀點;系統中的可見與不可見
影片資料:
1. 2. 兩性新視界(公共電視製作)第1集,瘦身的假像:媒體中的身體形象、第16集,我們就
是這樣長大的:解構童畫故事中的性別迷思
2. 電影:AI、機器公敵、變人
討論:
1、我們對許多科學上現象通常必須提供描述才能溝通與討論,本文中生物學如何描述精子與卵子
的差異。作者認為這些描述有何不妥?
2、Martin在這裡展示了以文化的觀點去思考科學的「再現」活動,而公共衛生實驗與調查也對再
現公害有不同方式。對你/妳而言,這是否有說服力?為什麼?你/妳覺得重視再現對探討現實現
象有沒有幫助?
3、你/妳認為本文中因為的未看見性別差異而忽視問題的案例,是否在你的學科中有這樣的問
題?或者,除了忽略性別之外,是否有忽略其它面向的問題?
4、事物被再現的方式會造成實質差異嗎?你認為在兩篇文章中的造成的差異是什麼?在你的學科
中有這樣的例子嗎?
第八週11/5主題:知識的社會脈絡(本週公布期中觀察方向)
指定閱讀:
林文源,2015,〈掙脫怪異知識空間:從醫療化理論到在地處境〉導讀,於Peter Conrad著,許
甘霖等譯《社會的醫療化》。
參考閱讀:
林文源(2013),〈打造科技、打造人:後進實驗室的追趕實作文化與人材培育〉,《文化研究》
17: 159-214。
關鍵字:知識的社會脈絡、知識空間(體制)、後進國、多元觀點、被邊緣化的行動者
課堂活動:探索科技與社會系統的方法
影片資料:
1. 「DNA的時代」紀錄片
2.「clone」紀錄片
討論:
1、在本文中,有哪些「科學社群」?
2、在本文中,有哪幾種「典範」?這些典範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3、在本週的例子中,你/妳是否可以指出其中的「不可共量性」?請試著用這個概念來說明本文
描述的知識的變遷。這是否可以在自己所學習的學科找到類似的例子?
4、我們常常聽到我們要向先進國家迎頭趕上,哪些是「先進」國家?在哪些意義下,我們是「後
進國」?處於後進處境有什麼好處或壞處?長期以後進觀點思考有什麼好處或壞處?

*第九週11/12(四)通識講座:待定
時間:民國102年4月23日(週三)晚7~9點
地點:清華大學大禮堂
主持:清大通識教育中心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專家與談:
參考閱讀:
第四單元 科技物
第十週 11/19 另類知識與實作
指定閱讀:
程士德主編 (2004)《內經》。台北:知音。頁91-95.
吳清忠 (2008)《人體使用手冊》。台北:達觀。頁32-68
參考閱讀:
王興臣主編 (2010)《中醫是個好東西》。台北:創智。頁40-47
關鍵字:後殖民、另類知識體制、對稱性觀點
課堂活動:系統中的可見與不可見:不可見的替代系統與非標準、非主流的另類系統
討論:
1、妳/你生病時會看中醫嗎?如果中西醫的想法有抵觸時,妳/你會遵照哪一個?如何判斷?
2、注意,除了理解一種中醫說法外,三份讀本各自以「哪種架構」理解中西醫的臟腑?你覺得哪
種架構最容易理解?想一想,為什麼?
3、先把中西醫當成兩種典範看,中、西醫身體知識典範有什麼差異?會造成哪些不同影響?
4、如果身體是一個複雜系統,想一想,中醫與西醫用哪些方式「再現」這個系統?
5、想一想,中文中有哪些跟「氣」有關的詞彙,例如「天氣」。且盡量列舉出來,想一下他們跟
中醫的關係。
第十一週 11/26 期中觀察與分析
請準備:所有你蒐集到的清大某科技系統與替代物的分析材料
關鍵字:實地觀察、多重觀點、「科技—人」集合體、看不見的行動者、實作週期
第十二週 12/3 期中觀察與案例分享
請準備:想一下你如何進行觀察與分析?你分析與觀察有哪些地方做得不錯?那些地方值得加強?
部分同學需準備上台報告。
第十三週 12/10主題:物的政治性
指定閱讀:
邱大昕,「殘障設施」的由來:視障者行動網絡建構過程分析,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第六期。
參考閱讀:
請google「gendered innovations」,請從Science、Health & Medicine、Engineering、
Environment任選一個你/妳有興趣的案例閱讀。
林文源、陳晉煦,2012,〈單車品味政治〉,《台灣社會學刊》,第49期,頁109-68。其中「單
車—人」網絡部分。
關鍵字:行動者網絡、非人行動者、政治性
課堂活動:系統之關連,討論社會分析的「社會」,人與物的社會。
影片資料:公視 發現希望 第卅六集「空間無障礙‧生活無障礙」 紀錄片
討論:
1、技術的出現與改變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相關組織方式與態度,甚至是參與意見、資源分
配的方式,在文中,作者以哪些案例來說明這種改變?
2、「政治的歸政治、技術的歸技術」這種說法是否耳熟能詳?這裡的「政治」意涵為何?是否是
我們經常說的政治經濟領域的政治的意思?或是有其他意思?
3、請嘗試模擬一下,若你處於某種非一般身體狀態(身障狀態只是其中一種,還有其它種,想一
想),你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品需要哪些改良?畫圖與作說明。
4、由技術物的政治性觀點出發,除了身心障礙的處境,你還可看到哪些影響特定社會群體的技術
物政治性?
關於清交與新竹無障礙空間:
1、這些無障礙設施你之前是否曾經注意到它們的存在?如果有,是在何種狀況下注意到的?
2、這一週以來你是否覺得校園看起來不太一樣了,為什麼?這種不一樣的感覺與我們之前說過的
哪些概念相關?
3、技術物的政治性如何能夠改變?這些整理出來的資料,我們能夠作什麼?
4、那麼社會處境的政治性要如何改變呢?
第五單元 科技體制
第十四週 12/17 主題:標準化的科技物體制
指定閱讀:Raj Patel(2007) Stuffed and Starved:Markets, Power and the Hidden
Battle for the World Food System中譯本,葉家興、謝伯讓、高薏涵、謝佩妏譯(2009)《糧
食戰爭---市場、權力、以及世界食物體系的隱形之戰》。台北:高寶書版。第七章。
關鍵字:標準化、自然化、異質政治經濟學、另類體制
參考閱讀:
技術社群:請google「刨挖未來技術創新根基的服貿協定:STS的觀點」,並思考其中的技術的政
治性與政治的技術性的關係。
網路世代:尋找標準化之外的創新:詹宏志系列作品,請見http://140.114.40.12/cge-news-
31.html
飲食標準化:Popkin Barry (2009)《世界是肥的》2012中譯。高寶書版出版。
參考影片: 美味代價
討論:
1、 從日常食衣住行,請舉出一個科技標準化的例子。
2、 請思考一下傳統市場、便利商店、超市與量販店的異同,實地走訪這三種地方,看一看
或詢問其食物來源與不同處理型態。標準化系統有哪些好處與問題?如何可能避免這些問題?
3、 如果說,文本中討論的食物處理方式,使「食物」成為一種「科技物」,你覺得在哪種
意義上那與我們一般認知的科技是相似的?在哪種意義上是不相似的?
4、 根據讀本的說法,實體「食物」的生產、分配與流通體制,除了具體的物質系統外,還
需要哪些系統的配合,才能維持?。
5、 除了食物,生活中還有哪些「物」有政治性?如何改變它們?
第十五週 12/14 主題:期末報告田野
每組再次前往期末報告「新竹市的科技/生活體制之問題或爭議」進行資料蒐集
期末報告基本格式:
一、研究問題/爭議:確定討論主題
二、相關面向:事先搜尋相關面向,確定最希望討論的主題相關者
三、核心主軸:確定核心討論主軸
四、田野與研究資料:蒐集討論主題相關之材料

第十六週 12/31 主題:科技世界的隱秩序
指定閱讀:
Papanex, Victor. 《為真實世界設計》,五南。第四章。
參考閱讀:
Donald A. Norman,2005,情感設計: 我們為何喜歡(或討厭)日常用品。大塊文化翻譯。
William Mcdonough& Michael Braungart (2008) 《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
案》。台北:野人。第五章。
林文源、林進燈、陳群典編著,《把生活帶進實驗室》,新竹:交大出版社。
楊弘任,2012,〈行動中的川流發電:小水力綠能技術創新的行動者網絡分析〉。《台灣社會
學》23期: 51-99。
關鍵字:設計、隱秩序、通用設計、適當科技、科技想像(價值)
課堂活動:再現不同社群價值(價值與觀點表)
討論:
1、 不同使用者的觀點與通用設計有什麼關聯?
2、 從你的日常生活中,找出一樣妨礙非典型或非主流使用者使用的科技物或科技系統,並
指出是否有可能改善。
3、 找出一項你覺得很好的設計?(廣義下的設計,環境、軟硬體、制度等各種系統與安排
都算)並試圖說明它好在哪裡?
4、 想一想,「技術物的政治性」、「脈絡性的技術」、「通用設計」、「智慧生活科
技」、「使用者」,這些概念間有什麼關聯?
5、 如果設計不只是關於包裝、房子、衣服,而是包含更廣的人、物、知識、制度的話,你
覺得你生活、社會中有哪項事物需要重新設計?要從體制的那個環節著手?
第十七週 1/7 主題:期末報告初步發表與討論
每組準備期末報告「新竹市的科技/生活體制之問題或爭議」初步發現
本週報告內容:PPT,十五分鐘報告
一、研究問題/爭議
二、相關面向
三、核心主軸
四、目前田野與所蒐集之研究資料
五、問題與未來方向
期末報告繳交時間:2015/1/28晚間十二點整
期末報告基本格式:
一、研究問題/爭議
二、相關面向
三、核心主軸
四、田野與研究資料
五、討論
六、結論
七、小組分工與個人心得
*每組完成一份
*文字檔,一萬以上~一萬五千字為限。
*2015/1/28晚間十二點以前,email給教師與助教,教師24小時內會回信確認。若未收到回信請
再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