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說明:
本課程屬於人社院學士班哲學學程的選修科目,雖然也可以當作通識課程,但其內容仍屬哲學專業。縱使我們並不要求選修的同學必須具備哲學之背景知識,但仍希望同學對哲學思考有一定的興趣;另一方面,選課的同學必須願意花費心力閱讀英文的文獻,因為本課程的教材是英文的。
要給「分析哲學」一個毫無爭議的定義並不容易,哲學家對於「分析哲學」這個概念的外延並無一致的意見,對於分析哲學之起源也有不同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雖然分析哲學盛行於英美,但其中一個重要的根源卻是在歐陸。要對分析哲學有所瞭解,比較可靠的方式是研讀分析哲學家的著作,本課程之目的,便是要仔細研讀一些分析哲學的經典文獻,希望能讓同學領略分析哲學處理一些哲學難題之方式。由於分析哲學的興起與二十世紀哲學界的語言轉向有密切關係,因此我們選讀的文章有相當一部份是屬於語言哲學的,另一部份則是有關心靈哲學的,如果時間充裕,我們也會涉及形上學部份。要注意的是:分析哲學在其他的哲學領域(例如倫理學、政治哲學、科學哲學、藝術哲學等等)都有蓬勃發展,因此本課程所涵蓋的僅是某些領域當中的部份的經典文獻而已。以下便是本課程預計涵蓋的文獻:
(一)語言哲學部份
G. Frege:Sense and Reference
G. Frege:Thought
B. Russell:On Denoting
P. F. Strawson:On Referring
K. Donnellan:Reference and Definite Description
S. Kripke:Naming and Necessity
H. Putnam:Meaning and Reference
W. V. Quine:Two Dogmas of Empiricism
(二)心靈哲學部份
D. M. Armstrong:The Nature of Mind
H. Putnam:The Nature of Mental State
D. Davidson:Mental Events
T. Nagel: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D. Lewis:Mad Pain and Martian Pain
J. Searle:Can Computers Think?
(三)形上學部份
B. Russell:On the Relations of Universals and Particulars
P. F. Strawson:Particular and General
W. V. Quine:On What There is

(二)指定用書:
上述文獻不難在網路上找到,當中絕大部份可見於下書:
Analytic Philosophy: An Anthology, edited by A. P. Martinich and D. Sosa, Blackwell Publisher, 2001.

(三)參考書籍:
M. A, E, Dummett, The Origins of Analytic Philosophy, London: Duckworth, 1993.
The Rise of Analytic Philosophy, edited by H. J. Glock, Blackwell Publisher, 1997.
A Companion to Analytic Philosophy, edited by A. P. Martinich and D. Sosa, Blackwell Publisher, 2001.
Scott Soames, Philosophical Analysi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Vols I & II,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四)教學方式:
教學以演講與討論為主。我們將會仔細研讀相關的文獻,分析當中的主張以及論證,並且對這些主張與論證有所討論。如果遇到特殊的術語,我會盡量就我所知給予解釋。同學在上課前應先行閱讀相關的文獻,若有任何疑問,可隨時在課堂上提出。我們可以少讀一點文獻,但對於讀過的文獻,務求能夠有比較細膩的掌握。

(五)教學進度:
我們將依照上述文獻的次序,先研讀語言哲學部份,然後是心靈哲學部份;如果時間充裕,我們再來研讀形上學部份。

(六)成績考核:
家庭作業(申論或翻譯)30% 期中考35% 期末考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