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清華大學105(二)課程大綱
科 號 PHIL556000 學分 3
科目中文名稱 黑格爾 教室 人社院A306
科目英文名稱 Hegel
任 課 教 師 鄭喜恒
上 課 時 間 T5T6T7
一、課程說明:
本課程是哲學所碩士班的專家課程,也歡迎大學部同學選修。本課程將專注於解讀黑格爾的《精神
現象學》(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精神現象學》這部奇書出版於1807年,對於十九世紀以
來的西方思想界有相當大的影響,受影響者包括馬克思與日後的諸多馬克思主義者,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
裴爾士與杜威等人,以及沙特、梅洛龐蒂與傅科等法國思想家,而這就足以讓這部書成為重要的哲學經
典。這部書內容豐富、蘊意深遠而不易解讀,然而可用以鍛鍊哲學詮釋能力與激發哲學想像力。而且由於
這部書的討論範圍包含理論理性、實踐理性、藝術與宗教,對於開闊哲學眼界與了解西方文明也有極大幫
助。
《精神現象學》是以類似「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 的結構來論述的,讀者跟隨著書中的現象
學家的論述歷經了六大成長階段:意識、自我意識、理性、精神、宗教與絕對認知;這每個大階段中又有
許多小階段;最後階段的絕對認知,即是體認到「自我意識與存有具有相同的形式(即概念)」,而這個
階段即是黑格爾的邏輯學所設定的論述起點。在這些成長階段中,我們可見到西方文明歷史中的許多代表
人物與典型,包括主奴關係、斯多葛主義者、尋求從思想中追求自由的懷疑論者、追求與神聖結合為一的
禁慾苦行者、自然學的觀察者、察覺到知識與生命疏離的浮士德、席勒的《群盜》中行俠仗義的綠林好漢
卡爾、堅持違反國法也要埋葬死去兄弟的安蒂岡涅(Antigone)、羅馬帝國下的原子式的權利人、型塑與
教養自然自我以求符合社會要求的文化人、以及設定「德福一致」、「上帝存在」與「天性愛好與道德義
務相衝突」的道德人。
《精神現象學》的論述是現象學的,因為它是以自然意識所具有的「意識對於對象的認知」與「認
知對象」這個主客對立結構作為出發點;每個階段的意識會獨斷地做出認知宣稱,並且對它的認知對象有
所設定,但是它並未完全自覺到它的宣稱與設定的底蘊為何,而在現象學家的分析與檢視之下,讀者將會
發現到這些宣稱與設定中含藏的矛盾衝突、預設與真相,讀者在此時得到了成長,離開這個階段的意識,
而去觀察下個階段的意識,這下個階段的意識正是吸取了上個階段的意識的失敗教訓而做出其認知宣稱與
對象設定的,儘管它並不自知。各階段的意識在這過程中皆經歷挫敗與否定,但是這些挫敗與否定使讀者
得到了成長,讀者得以逐步地爬升到足以進行真正哲學探究的那個出發點,也就是絕對認知的階段;這些
挫敗與否定以此方式展現出了正面與積極的面向。正是在《精神現象學》中,黑格爾的辯證法初次以成熟
之形態出現。
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中的論述對我們來說或許的確顯得相當難解與陌生,但是卻又引人好奇與
充滿吸引力。歌德在他的自傳《詩與真》中寫道:「年輕時的冀望與追求,將在老年得到豐富收穫」
(Was man in der Jugend wünscht, hat man im Alter die Fülle.),年輕日子裡種下的種子,將
在老年時開花結果;《精神現象學》中的論述是值得種下的種子,至少將有助於我們觀看與了解人類文明
這場大戲。

二、指定用書:
Hegel, G. W. F. (1986). 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 Frankfurt a. M.: Suhrkamp.
Hegel, G. W. F. (1977).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A. V. Miller (tra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ulgate, Stephen (2013).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A Reader’s Guide. London:
Bloomsbury.
Kalkavage, Peter (2007). The Logic of Desire: An Introduction to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Philadelphia: Paul Dry Books.

三、教學方式:
對照黑格爾著作與重要二手文獻來進行講解與討論;修課同學須做課堂報告。

四、成績考核:
(一)課堂報告與課堂參與討論(20%);(二)家庭作業(包括翻譯、簡答題、與摘要上課內容)(40%);(三)
期末報告(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