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說明
1840年代以後至1949年以前,中國與西方在百餘年間有諸多物質與精神文明交流,促進了中國
文化的現代化進程。本課程藉由多種類型的文藝作品(如詩歌、戲劇、遊記、報刊、翻譯等),
輔以相關主題研究論文,通過不同群體(如外交官、留學生、作家、記者等)的視角,從各個面
向認識、理解並分析此一時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思想內涵與時代意義。

二、指定用書
每週教學進度所指定之閱讀材料。

三、參考書籍
以下列出之書籍係總體概論性質,與本課程較無直接關聯,但可協助了解中西文化交流之背景、
源流與脈絡。
1. 艾田蒲著,許鈞、錢林森譯,《中國之歐洲》(上、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年。(本書主要內容是關於十八世紀及十八世紀以前的中西文化交流。)
2. 繆里爾.德特里著,余磊、朱志平譯,《法國—中國:兩個世界的碰撞》。上海:譯文出版
社,2004年。(本書篇幅精簡,屬介紹性質,圖文並茂,可協助理解十七世紀傳教士東來,以
至當代的中法文化交流。)
3. 周寧,《中國形象:西方的學說與傳說》,共8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本套著
作從古典時期一直論述到當代中西交流,正文後附有重要西文典籍之片段中譯。)

四、教學方式
1. 上課前需先閱讀指定的資料。上課時以同學口頭報告與討論為主,老師講解補充並適時引導
討論。
2. 第一次上課時分配本學期各週主題負責口頭報告的同學。每次口頭報告時間約15分鐘。口頭
報告當天需同時繳交1-2頁的書面重點整理給老師及其他同學。同學們聽完口頭報告後,針對當
週閱讀的資料與同學的口頭報告提出問題與討論。
3. 學期最後兩次上課時每位同學以口頭方式向老師及其他同學說明期末書面報告欲撰寫的方
向、主題與大綱。

五、教學進度
以下閱讀資料原則上每週皆涵括單篇論文與專書,適合對此主題初入門的同學,也適合想進一步
深入討論的同學。閱讀進度與份量將視課程進行的實際情況適度增刪。

1. 課程介紹
閱讀資料:
(1) 李歐梵演講,何立行整理,〈晚清文學和文化研究的新課題〉,《清華中文學報》第8
期,2012年2月,頁3-38。
(2) 課程介紹與報告分配。

2. 近現代中西文學與文化交流的輪廓
閱讀資料:
(1) 貝阿特麗絲.迪迪耶、孟華主編,羅湉等譯,《交互的鏡像:中國與法蘭西》,上
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5年。(閱讀〈19世紀的法中關係〉、〈20世紀上半葉的法國與中
國〉、〈20世紀上半葉法國文化在中國接受情況簡述〉等章節)
(2) 鄭大華,〈論民國時期西學東漸的特點〉,《中州學刊》第131期,2002年5月,頁
118-123。
(3) 鄭大華,〈論民國時期的中學西傳〉,《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
1期,2005年1月,頁9-18。
(4) 胡適,〈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
(5) 朱自清,〈白種人——天之驕子〉(1925年7月5日《文學週刊》)。
(6) 錢鍾書,〈漢譯第一首英語詩《人生頌》及有關二三事〉。收於錢鍾書《七綴集》。

3. 晚清外交官與西洋文明的初接觸(I)
閱讀資料:
(1) 鍾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閱讀第5章〈斌椿遊歷歐洲〉、第7章〈張德彝航海述奇〉、第15章〈黎庶昌關於西洋風
土的記述〉)
(2) 尹德翔,《東海西海之間:晚清使西日記中的文化觀察、認證與選擇》。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2009年。(閱讀第二章〈斌椿的《乘槎筆記》和記遊詩〉、第六章〈張德彝早期
隨使日記〉、〈餘論:晚清使西日記關於中西文化的幾點爭論〉)
(3) 楊波,〈晚清域外遊記研究淺識〉,《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1
期,2011年2月,頁63-66。
(4) 張德彝,《歐美環遊記》(再述奇)。
(5) 張德彝,《隨使法國記》(三述奇)。(以上張德彝著作可用左步青點、米江農校,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或是北京圖書館影印版亦可。)

4. 晚清外交官與西洋文明的初接觸(II)
閱讀資料:
(1) 陳季同著,李華川、凌敏譯,《中國人的戲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年。
(2) 陳季同著,段映虹譯,《巴黎印象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3) 李華川,《晚清一個外交官的文化歷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4) 陳俊啟,〈晚清現代性開展中首開風氣的先鋒:陳季同(1852-1907)〉,《成大中
文學報》第36期,2012年3月,頁75-106。
(5) 左鵬軍,〈中國近代使外載記中的外國戲劇史料述論〉,《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01年第2期,頁52-58。
(6) 孫柏,〈清使泰西觀劇錄——19世紀晚期的西方演劇及國人的最初接受〉,《戲劇》
(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總第113期),頁46-59。
(7) 康保成,〈十九世紀晚期西方人扮演的中國戲劇——晚清海外華人觀劇研究之一〉,
《文學遺產》2010年第4期,頁132-137。

5. 西洋外交官看中國
閱讀資料:
(1) 克洛岱爾著,徐知免譯,《認識東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 黃偉,《保爾克洛岱爾與中國:晚清一位法國外交官的在華行跡》。外語教學與研究
出版社,2014年。(閱讀第五章〈東方國家素描:以中國為背景的文學創作〉、第六章〈發現
與探索:對中國文化的解讀〉)
(3) 皮埃爾.綠蒂著,馬利紅譯,《在北京最後的日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
年。
(4) 羅仕龍,〈《北京掠城記》:十九世紀法國戲劇舞台上的中國遠征〉,《華文文
學》,2016年第4期(總第135期),頁47-54。
(5) 孫柏,〈19世紀的西方人怎樣看中國戲〉,《戲曲研究》2005年第2期,頁184-
201。

6. 翻譯:理論與近現代翻譯歷史
閱讀資料:
(1) 謝天振編,《中西翻譯簡史》。台北:書林,2013年。(閱讀第9章〈翻譯與民族
語:翻譯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第11章〈翻譯與文化價值的傳遞:中國對西方社科經典的翻
譯〉、第12章〈西方對中國文化典籍的翻譯〉)
(2) 耿強,《晚清至現代中國文學的對外譯介研究——一段隱形的翻譯史》。廣州:世界圖
書出版公司,2015年。
(3) 錢林森,〈論中法文學交融的歷史特徵〉,收入閻純德主編,《漢學研究》第四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月,頁260-283。
(4) 杜慧敏,《晚清主要小說期刊譯作研究(1901~191)》。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
團,2007年。(閱讀第一章〈譯介觀念〉、第二章〈譯作類型〉、第三章〈譯入文體〉)
(5)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7. 翻譯:漢學與中國古典文學西傳
閱讀資料:
(1) 錢林森編,《法國漢學家論中國——古典詩詞》。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年。(閱讀〈馬塞爾‧葛蘭言談《《詩經》中的愛情詩篇》〉)
(2) 錢林森編,《法國漢學家論中國——古典戲劇和小說》。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
社,2007年。(閱讀〈引言:中國古典戲劇、小說在法國〉、〈《中國戲劇選》導言〉、
〈《平山冷燕》法譯本序〉)
(3) 宋麗娟,〈《亞東雜誌》翻譯的中國古典小說〉,《文學遺產》,2008年第5期,頁
148-151。
(4) 汪詩珮,〈「中國戲劇的傳譯與改編」專輯前言〉,《民俗曲藝》第189期(2015年9
月),頁1-7。
(5) 李聲鳳,《中國戲曲在法國的翻譯與接受(1789-187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15年。

8. 翻譯:從西方到中國(小說)
閱讀資料:
(1) 馬曉冬,《曾樸:文化轉型期的翻譯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閱讀
第二章〈翻譯觀念與翻譯選擇〉、第四章〈翻譯與寫作〉)
(2) 韓一宇,《清末民初漢譯法國文學研究(1897-191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08年。(閱讀第三章〈譯者研究〉)
(3) 潘少瑜,〈想像西方:論周瘦鵑的「偽翻譯」小說〉,《編譯論叢》第4卷第2期,
2011年9月,頁1-23。
(4) 湯哲聲、朱全定,〈清末民初小說的翻譯及其文學史價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
刊》,2014年第2期,頁33-41。
(5) (彭小妍編,《跨文化流動的弔詭:晚清到民國》,中國文哲專刊46。台北:中央研
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6年。)

9. 翻譯:從西方到中國(戲劇)
閱讀資料:
(1) 徐歡顏,《莫里哀喜劇與二十世紀中國話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2) 曹樹鈞、孫福良,《莎士比亞在中國舞台上》。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89年。
(閱讀民國時期演出相關片段)
(3) 楊克敏,〈民國文學期刊中的莎士比亞研究評述〉,《四川戲劇》2015年第10期,頁
100-105。
(4) 黃雪蕾,〈跨文化行旅,跨媒介翻譯:從《林恩東鎮》(East Lynne)到《空谷
蘭》,1861-1935〉,《清華中文學報》第10期,2013年12月,頁117-156。
(5) 劉欣,《論中國現代改譯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6) 李健吾,《雲彩霞》。上海:寰星圖書公司,1947年。

10. 學新語.新學語
閱讀資料:
(1) 王國維,〈論新學語之輸入〉,1905年。
(2) 鄒振環,〈光緒皇帝的英語學習與進入清末宮廷的英語讀本〉,《清史研究》第3期,
2009年8月,頁107-115。
(3) 蔡祝青,〈文學觀念流通的現代化進程:以近代英華/華英辭典編纂literature詞條
為中心〉,《東亞觀念史集刊》第3期,2012年12月,頁275-335。
(4) 張西平,〈明清時期的漢語教學概況—兼論漢語教學史的研究〉,《世界漢語教學》,
2002年第1期,頁93-103。
(5) 許光華,《法國漢學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閱讀第3章〈法國漢學的
確立與發展〉、第4章〈法國漢學(中國學)的發展(上)〉兩章裡關於漢學家漢語教學的段落
即可)
(6) (《思想史》第7輯「英華字典與思想史研究」專題,聯經出版,2017年8月。)

11. 小人物:僑民與藝人
閱讀資料:
(1) 李明歡:〈清末訪歐使臣筆記中的旅歐中國人:兼論中國歷史文獻研讀與歐洲華僑史
研究〉,香港中文大學與美國俄亥俄大學圖書館合辦「第二屆海外華人研究與文獻收藏機構國際
合作會議——跨國網路:海外華人研究與文獻收藏面臨的挑戰」會議論文,2003年3月13-15日,
未出版,收入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線上資料庫
(2) 李安山,〈明清時期有關華僑華人的典籍筆記和研究概述〉,《華僑華人歷史研
究》,2002年6月,第2期,頁41-47。
(3) 羅仕龍,〈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戲劇舞臺上的中國藝人〉,《戲劇研究》第10期,
2012年7月,頁1-33。
(4) 史景遷著,陳信宏譯,《胡若望的疑問》。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5) 個案研究:演而優則商的田阿喜、法國漢學家俞第德的山西秀才老師丁敦齡。(自編
講義)

12. 留學生群體
閱讀資料:
(1)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12年。(閱讀〈賈
寶玉也是留學生——晚清的留學生小說〉、〈出國.歸國.去國——五四與三、四年代的留學生
小說〉)
(2) 陳辟邪,《海外繽紛錄》,1930年。
(3) 楊振,〈里昂中法大學與一個現代中國文學研究者的養成——徐仲年與里昂中法大學
(1921-1930)〉,《中國比較文學》2013年第1期(總第90期),頁123-132。
(4) 焦菊隱,《今日之中國戲劇》,巴黎大學博士論文,1938年。中譯文收入北京人民藝
術劇院戲劇博物館編,《焦菊隱文集(1)》,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5) 張英倫編,《敬隱漁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6) 馬士奎,〈晚清和民國時期旅法學人對中國文學的譯介〉,《法國研究》第100期,
2016年,頁45-55。
(7) 民國時期中國留學生以外語撰寫的中國文學文論。(自編講義)

13. 民國文人歐洲旅遊
閱讀資料:
(1) 宋春舫,《海外劫灰記》,《書城》第106-109期,2015年3-6月。(此為刪減版
本,上課時會發給同學們有註解的版本。)
(2) 宋春舫等,《歐遊三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閱讀宋春舫《蒙德卡
羅》、徐霞村《巴黎遊記》)
(3) 鄭振鐸,《歐行日記》。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4年。(有多個不同再版,如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年。)
(4) 散文:如戴望舒〈巴黎的書攤〉、袁昌英〈巴黎的一夜〉、徐志摩〈巴黎的麟爪〉、
朱自清〈巴黎〉等。
(5) 孟華,《中法文學關係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閱讀〈中國文學
中一個套話了的西方人形象——洋鬼子淺析〉、〈從艾儒略到朱自清:遊記與「浪漫法蘭西」形
象的生成〉)
(6) 梅啟波,〈20世紀30年代中國遊記文學中的歐洲形象〉,《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第43卷第3期,2010年5月,頁118-121。

14. 異文化與在地化(I)
閱讀資料:
(1) 夏曉虹,〈車利尼馬戲班滬上行蹤〉,收入呂文翠編選,《晚清報刊、性別與文化轉
型——夏曉虹選集》。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年,頁333-347。
(2) 夏曉虹,〈晚清的西餐食譜及其文化意涵〉,收入夏曉虹著《晚清白話文與啟蒙讀
物》。香港:三聯書店,2015年。
(3) 陳室如,〈味蕾的行旅—晚清歐美遊記的飲食書寫〉,《淡江中文學報》第29期,
2013年12月,頁109-143。
(4) 羅伯茨著,李東平譯,《東食西漸:西方人眼中的中國飲食文化》。北京:當代中國
出版社,2005年。(閱讀第3章〈19世紀西方人對中國飲食的回顧〉、第4章〈1900~1949年間
在華西方人的飲食體驗〉)
(5) 黃克武,《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台北:聯經,
2016年。(閱讀第7章〈廣告與跨國文化翻譯——二十世紀初期《申報》醫藥廣告的再思考〉)

15. 異文化與在地化(II)
閱讀資料:
(1)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
社,2000年。(閱讀第4章〈文本置換:書刊裡發現的文學現代主義〉)
(2) 彭小妍,《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
遊者與譯者》。台北:聯經,2012年。(閱讀導論〈浪蕩子美學:跨文化現代性的真髓〉)
(3) 陳碩文,《上海三十年代都會文藝中的巴黎情調(1927-1937)》,政治大學中文系
博士論文,2009年。(閱讀第2章〈上海現代文化語境中巴黎情調的形成〉、第5章〈文學敘事
中的巴黎情調與都會文化〉)
(4) 趙怡,〈東西藝術融合交匯的文化大舞台——解析《蘭心大戲院上演劇目一覽表
(1941-1945)》〉,收入大橋毅彥等編,《上海租界與蘭心大戲院:東西藝術融合交匯的劇場
空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頁295-317。
(5) 賢驥清,《民國時期上海舞台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閱讀第一
章〈概念辨析與舞台命名〉、第三章〈劇場類型與舞台式樣〉)

16. 圖像與形象
閱讀資料:
(1) 趙省偉、李小玉,《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彩色畫報記錄的中國(1850-
1937)》(上下冊)。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2015年。
(2) 孟華編,《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閱讀〈19世紀西
方文學中的中國形象〉章節)
(3) 陳平原、夏曉虹編注,《圖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4) 馬中紅,〈圖像西方與想像西方——《良友》西方形象的重構與呈現〉,收入孟華編,
《中國文學中的西方人形象》,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頁342-363。
(5) 19世紀後半期西方報刊裡的中國形象。(自編圖片講義)

17. 學期總結以及期末書面報告提案說明

18. 期末書面報告提案說明

六、成績考核
1. 平時課堂參與及口頭報告(包含出席情況、口頭報告內容以及對口頭報告同學的提問及反
饋)。(25%)
2. 根據其他同學的口頭報告主題與內容,撰寫兩篇評論意見。每篇評論意見的長度約為2000-
3500字。(30%,每篇各佔15%)
3. 期末書面報告(45%):(以下兩種方式二選一)
(1) 提交一份關於晚清民國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計畫,長度不可少於8頁(12級字,單行間
距)。計畫內容需包括主題說明、研究方法、相關文獻簡要回顧等。
(2) 撰寫一篇約8000-10000字(不含參考書目字數)的論文,分析晚清民國時期涉及中西文化
交流的單一文藝作品、作家、現象或事件。

以上不論是選擇研究計畫或論文,在學期中都需要先以口頭向老師說明有意發展的方向,並於學
期最後兩次上課時向全班口頭說明確切主題、內容、研究對象、所欲分析的文本、大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