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目標:

一.了解質的研究、行動研究與量的研究之間,在知識觀點上的差異,並從實作的練習中重新建構自
己的知識
立場

二.能掌握詮釋性研究方法與行動研究和敘說研究的基本要義與研究要素

作業活動與評量

一﹒小組報告(30%):針對指定之六篇質性研究論文,分組輪流對全班報告(每位報告人針對該論文
之核心論
點、論文組織、書寫品質、研究方法、詮釋架構、研究關係以及閱讀內在歷程等,提出口頭與ppt之報
告與評
論;此外選一首歌表現該論文所傳遞的頻率氛圍,並鼓勵以肢體雕塑畫面顯現研究歷程的人、我與知
識的關
係。

二.四篇論文的選擇與比較(20%)選擇本課堂研討過的四篇論文,寫一篇「有機的」比較評論,其中
兩篇須為蔡
敏玲與Wolcott的論文。

三.田野札記(參與觀察或訪談或行動書寫或生命敘說)(30%)

四.期末報告(20%):每位同學以2000字描述本學期學習質性研究的經驗歷程與反省。

指定用書(課堂講義與文獻另發)

蔡敏玲(2001)《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台北:心理。

夏曉鵑編著(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文化。

Wolcott, H. (2001) (白亦方 主譯)。《校長辦公室的那個人:一種民族誌》台北:師大書苑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參考讀物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Glesne, C. (2005) (莊明貞、陳怡如譯) 《質性研究導論》。台北:高等教育。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Denzin, N. K.著(張君玫譯)《解釋性互動論》。台北:弘智。

內容與進度

(隨課程進行節奏彈性調整,請作好進度延後一至二週的心理準備)

1.課程介紹(讀成&黃1999﹔成1996;成2002;參考質性研究論文報告的架構);(作業:畫一株小草)

2.分享小草的畫作(每人一分鐘)

3.討論成的文章(交一頁心得);

5.質性研究是什麼?質與量的對照;學術的說法:〔文獻導讀之一〕(胡幼慧1,2)vs,內心深處的說
法:(影
片欣賞析)

6.小組報告之一:討論郭淑惠論文;敘說研究初探〔文獻導讀之二〕(成虹飛訪問稿&翁開誠文
章);

7.小組報告之二:討論劉鳳英論文;介紹敘說研究

8.小組報告之三:討論李文英論文;行動研究初探〔文獻導讀之三)(行動科學與行動反映;胡幼慧
5)

9.小組報告之四:討論夏曉(515;論文;介紹行動研究(田野札記撰寫練習)田野札記的製作;

10.小組報告之五:討論蔡敏玲論文;參與觀察方法〔文獻導讀之四〕(胡幼慧10);

11.小組報告之六:討論Wolcott論文;介紹參與觀察方法

12.六篇論文的參看分組討論;撰寫四篇論文比較的課堂小論文

13.第一次田野札記分享與回饋

14.資料編碼/卡片製作與有關質性研究的效度問題〔文獻導讀之五〕(胡幼慧3)

15.質性研究的書寫以及另類典範〔文獻導讀之六〕(胡幼慧7;成虹飛三篇文章)

16.第二次田野札記分享與回饋之一

17.質性研究的未來趨勢與期末分享

18.期末考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