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 課程進行方式及要求
一、報告與討論
1.請導讀小組提供報告大綱(PPT),並於前三天傳給大家,對重要文獻與議題進行綱挈領的報
告,並提列至少兩個問題,供作課堂討論。
2.針對不同議題,課堂未提供資料者,請自行尋找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分析。
3.當週未負責導讀的同學,請提出至少一個閱讀文獻的觀點及一個有待進一步了解的問題。
二、 閱讀與討論
採全班共同方式與小組分享方式。每位同學課前針對當週閱讀的內容進行閱讀,每篇文章摘錄一
個重點,一個反思與一個想在課堂與大家討論之問題。請事先完成,以300字為限,當週課堂結
束後交給老師。
三、 教學策略報告與設計
就近年來發展出的各種有效教學策略進行分析,包括該策略的定義、主要理念、步驟或作法、相
關案例、實施原則等,完成書面報告;同時選擇任一學科(或領域)中的某一單元,運用該策略
發展一個教學活動設計。報告小組需在報告前一天將電子檔傳給同學,以便事先閱讀。
四、 教學策略實踐與教學實錄研討
根據上述所發展之教學策略活動設計,請每人進行教學實踐,同時輔以教學攝影。並將之剪輯成
20分鐘之教學策略影像,作為課堂教學實錄之個案討論。
、進度
週別 研討內容 研討方式
一 課程介紹 師生溝通上課方式及要求
二 1.教學概念的分析
2教學基礎理論概述
三 教學理論閱讀(內容後補) 講解與討論

1.教學研究的歷史發展(鍾啟泉)
課程與教學的關係(鍾啟泉)
2.教學論的概念與教學意義及課題(佐藤正夫) 閱讀與討論
五 The One World Schoolhouse可汗學院的教育奇蹟
第一部 --「教」是一門大學問
教學影像閱讀與討論 報告與討論
六 The One World Schoolhouse可汗學院的教育奇蹟
第四部—全球大學校
教學影像閱讀與討論 報告與討論
七 Friedman ,T <謝謝你遲到了>導讀與對教育的影響
由兩組負責 報告與討論

一、教學理論的社會學基礎—社會建構取向
Freire對話教學理念
二、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美學取向
Dewey的美感經驗
Eisner的美感認知
尋找教學的詩性智慧(歐用生) 報告與討論

九 從12年國教課綱談教學的可能性 討論與分享
十 資料收集與研討
十一 有效教學與學習策略分析與教學實踐規畫(一)
1. iEARN 介紹(國際合作、教學)
2. 協同學習佐藤學之協同學習/學習共同體 報告與討論
十二 有效教學與學習策略分析與教學實踐規畫(二)
3.探究教學
4.差異化教學 報告與討論
十三 有效教學與學習策略分析與教學實踐規畫(三)
5. UBD以理解為基礎的教學設計
6.專題式學習 報告與討論
十四 1.教育學的實踐(Max Van Manen,教學機智)
2.愛心為主的教學觀(Nieto,S, What keeps teachers going?) 閱讀與討論
十五 教學策略實錄討論(理念、教學影像、觀察、對話)小組內相互觀看分享, 列出重點
組內教學觀察與對話
十六 教學策略實錄討論(理念、教學影像、觀察、對話) 小組對全班 全班教學觀察
與對話
十七 教學策略實錄討論(理念、教學影像、觀察、對話) 小組對全班 全班教學觀察
與對話
十八 統整與反思—繳交學習心得(300字以內),請交由小老師統整後一併寄給老師

伍、評量標準:
一、報告與討論25%
二、教學策略報告與設計25%
三、教學實踐與教學實錄研討25%
四、閱讀討論、課堂參與與貢獻25%

陸、參考書目
周淑卿(2005)。論教學文化更新為學校課程革新知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8(3),15-25。
佐藤學(2012)。學習共同體。台北:天下。
鍾啟泉(2004)。課程與教學概論。上海:華東師大。
佐藤正夫(2002)。教學原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歐用生(2010)。課程研究新視野。台北:師大書苑。
林進材(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黃光雄主編(1990)教學理論。高雄:復文。
湯仁燕(2004)。Paulo Freire 對話教學理念與實踐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
解志強等譯(2006)。文化回應教學法:理論、研究與實施。台北:文景。
Bruner, J. (1996).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isner, E. W. (1994). The art of teaching. In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College.
Friedman, T.L.(2017)。Thank You for Being Late.謝謝你遲到了—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
速時代的繁榮指引,廖月娟、李芳齡譯。台北:天下遠見。
Mayer-Schonberger,V. & Cukier,K.(2014). Learning with big data.大數據—教學與
學習的未來趨勢,林俊宏譯。台北:天下文化。
Max Van Manen (2001)。 李樹英譯,教學機智。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Max Van Manen (1997)。 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
探究生活經驗。嘉義:濤石文化。
Neito,S.(2002/2007)。What keeps teachers going?陳佩正譯,教師、生命、自傳。台
北:心理。
Salman,K(2013). The One World Schoolhouse: Education Reimagined可汗學院的教育
奇蹟。台北:圓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