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說明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對實在界(reality)以及知識
(knowledge)有各式各樣的看法;而哲學中的形上學與知識論,對於與這些看法相關的一些根本的議
題,尤其有深刻的批判反省。本課程之目的,便是要介紹形上學與知識論中的一些典型的觀念與論題。藉
著這些觀念之釐清,以及這些論題之討論,我們可以一窺人類思想探索的歷程,而且透過對相關文獻的研
讀與討論,也可以培養一己對根源問題的反思能力。另一方面,本課程採用的教材是羅素的《哲學難
題》,羅素是二十世紀英美分析哲學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此書是其盛年之作,雖屬導論性質,但對許多
議題,卻有其獨特的觀點。在Mortimer等人所編的叢書《西方名著》(Great Books of the West
World)第二版(1990年)中,此書被納入二十世紀宗教哲學類的著作。此書之地位,由此可見一斑。因
此,本課程也可以被視為哲學經典類的課程;藉著對此書的研讀,我們可以瞭解羅素此一時期的知識論與
形上學觀點。

二、指定用書 Bertrand Russell,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2nd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初版發表於1912年)(此書以下簡稱「PP」)
雖然此書屬哲學導論性質的書籍,名義上是要介紹哲學所處理的各種難題,實則是以知識論和形上學的議
題為主。

三、參考書籍 metaphysics and Epistemology: A Guided Anthology, edited by
Stephen
Hetherington, Wiley Blackwell, 2014.(此書以下簡稱「ME」)

四、教學方式 本課程的教學方式以演講與討論為主。我們將會仔細研讀PP,過程中老師會講解其中
涉及的觀念、議題以及其相關的背景,同時我們也會討論當中的論證,以及對這些論證之可能回應。

五、教學進度

第一週(3/3)
對本課程涵蓋的議題作一般的介紹,同時也簡介羅素的哲學觀點。
相關文獻可參考: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當中的詞條「Bertrand Russell」(尤其
是第3、4、5節)
第二週(3/10)
以知覺(perception)現象為出發點,討論事物看來的樣子與其真實的樣子之區分,以及此一區分之知識
論的意義。(PP第一章:Appearance and Reality)
第三週(3/17)
討論「物質的對象是否存在?」的問題。此中涉及笛卡兒式的懷疑論難題。(PP第二章:The Existence
of Matter;參考ME選文47。)
第四週(3/24)
如果物質對象是存在的,則這些對象的本性是甚麼?(PP第三章:The Nature of Matter)
第五週(3/31)
本週討論觀念論(idealism)之主張─物質對象之存在是依賴心靈的。(PP第四章:Idealism;參考ME選
文8)
第六週(4/7)
討論獲取知識的兩種方式。(PP第五章: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 and Knowledge by
Description)
第七週(4/14)
我們許多對世界的知識是建立在歸納法之上的,然而我們有甚麼理據來接受歸納法呢?在討論這個問題之
前,我們會先行介紹歸納與演繹之分別。(PP第六章:On Induction)
第八週(4/21)
透過經驗我們可以認識個別的對象,然而,我們除了對個別對象有知識之外,我們也能認識許多一般性的
原則,例如一些邏輯的基本原則、數學方程式等。這類的知識似乎不能完全依賴於經驗,然而,如果不依
賴經驗,我們對此有該如何解釋呢?在探索此問題之前,我們會介紹必然與適然、先驗與後驗、分析與綜
合之區分,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PP第七章:On Our Knowledge of General Principles)
第九週(4/28)
期中考
第十週(5/5)
本週將介紹當代對先驗知識的爭論。我們是否有先驗知識?如果有先驗知識,它又是如何可能的呢?以康
德之回答為例。(PP第八章:How A Priori Knowledge is Possible?)
第十一週(5/12)
為何有些哲學家(如柏拉圖)主張有共相(universals)之存在?本週將介紹實在論與唯名論的爭論,並
說明此中相關的概念。(PP第九章:The World of Universals)
第十二週(5/19)
如果有共相,我們如何認識它們?這問題之回答將與第六週所談的兩種獲致知識的方式相呼應,也關連到
先前所談的先驗知識。(PP第十章:On Our Knowledge of Universals)
第十三週(5/26)
我們經常透過推理而擴充知識,但有推理則有前提,如果對這些前提的知識也是透過推理而來,則它們又
必定來自更進一步的前提,如此便可能引起無限後退;為了終止這様的後退,我們有些知識一定不是依於
推理,而是依賴直觀。本章主要便是探討直觀的知識。(PP第十一章:Our Intuitive Knowledge)
第十四週(6/2)
知識蘊含真理,然而甚麼是真?甚麼是假?這是本週要探索的主題。(PP第十二章:On Truth and
Falsehood)
第十五週(6/9)
甚麼是知識?知識的條件是甚麼?知識是否一定是不可錯的?如果是,是否會要求過高,導致我們高度無
知?如果不是,則在何種意義下我們的知識是可錯的呢?(PP第十三章:Knowledge, Error, and
Probable Opinion)
第十六週(6/16)
本週探討的是後設哲學(metaphilosophy)的問題:甚麼是哲學?哲學知識的界限─如果有的話─為何?
(PP第十四章:The Limits of Philosophical Knowledge)論哲學之價值(PP第十五章:The Value
of Philosophy)
第十七週(6/23)
期末考

六、成績考核 四次家庭作業,其形式主要是針對課本內容的問答題,此四次中取分數最高的三次計
算成績(佔30%);期中考(佔35%);期末考(佔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