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說明(Course Description)
1.「客家生活與科學」是希望透過對於客家生活的瞭解,探討對應的客家文化與文物中,其背後潛藏的科
學知識,屬客家文化的科普知識探討。
2.本課程透過對於客家生活的暸解,從而逐漸發展出的客家文化,希望讓同學們瞭解客家生活與文化之
外,能從科學的知識瞭解其價值與意義。讓同學們能從生活文化的演進中,以科學知識的角度切入,培養
其科學底蘊與思維,增進人文涵養之外的科普能力。

● 指定用書(Text Books)
本課程無教科書,透過對於客家生活與文物的學習,瞭解背後的相關科學概念,可進一步搜尋相關科學知
識。

● 參考書籍(References)
1.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張文亮,文經社,2006
2.千年客家,湯錦台,如果出版社,2010
3. Stuff Matters : Exploring the Marvelous Materials That Shape Our Man-Made World,
Mark Miodownik, MARINER BOOKS, 2015

● 教學方式(Teaching Method)
在課堂上以演講與討論為主。教師將於課堂上講解相關的議題,學生參與討論。課業方面,學生需閱讀相
關的文獻,預計有兩次作業,主要是問答與申論,學生須按時繳交。另外,本課程有期中考與期末報告,
期末報告將以三到四人為一組,於期末時分組進行報告。無論是作業、期中考或期末報告,都是以對教材
內容之理解、分析與批判反省為主,不以背誦為要務。

● 教學進度(Syllabus)
週次 主題課程說明
1 課程說明與簡介
2 客家民系—客家人的由來
3 祠堂文化
4 民俗信仰
5 居住—客家建築
6 飲食—擂茶的製作與理論(摩擦與穀物破壁)
7 飲食—粢粑的製作(石磨研磨與糯米破壁)
8 衣著—客家花布
9 衣著—藍染的科學(氧化還原反應)
10 農忙—風鼓車的力學分析(簡單流體力學)
11 期中考試
12 農忙—竹編的特性(材料的機械性質)
13 娛樂—椰葉編織的特性(材料的機械性質)
14 文物—油紙傘的製作與科學(結構與機構)
15 分組期末報告一
16 分組期末報告二

● 成績考核(Evaluation)
1.兩次作業:主要讓同學對課程內容搜尋與統整的掌握。(30%)
2.期中考試:主要了解同學們對於課程掌握的情形。(20%)
3.期末報告:就分組議題,口頭以及書面報告(1000字以上),主要用以評核同學融會貫通之能力。(30%)
4.討論環節的課堂發言(10%)及出席(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