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說明
本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試圖向學生介紹一些哲學基本觀念以及與之相關的哲學問題。這些問題大抵分
屬於知識論、形上學、倫理學與社會科學哲學的領域。我們研讀的材料以教科書相關章節為主,附帶
小部分的經典文獻。相對上述四個領域,本課程預計涉及的課題,概略言之將包括:(一)甚麼是知
識、真理、事實?知識可以有怎樣的分類與結構?我們真的有知識嗎?或者說:我們有理由認為自己
是擁有知識的嗎?(二)我們擁有各種的知覺經驗,但世界真的是如同我們所知覺的那樣嗎?又世界
中的各種事件似乎有相當複雜的因果關係,但甚麼是因果?它是屬於世界的客觀結構?還是只是我們
聯想習慣的結果?再者,似乎因為有因果之存在,我們對人類的一些行為才有究責的可能;但如果我
們是處於客觀世界的因果網絡之中,我們又如何能擁有自由意志?如果我們沒有自由意志,我們的行
為又如何可以有道德的對錯可言?我們又何需對一己的行動負責?(三)我們如何說明一個行動在道
德上是正確的?是要看該行動所帶來的整體效益?抑或是有些行動只依於善的意志,其本身便是具有
內在的價值,無待他求?(四)更一般地說,人類的行動有怎樣的特性?對於具有這特性的行動,我
們所尋求的是一種怎樣的理解?是要對它們盡量作準確的預測?還是對它們的意義有所掌握?而這兩
種作法,又各自有何困難?

● 指定用書(Text Books)
我們將依不同的課題,從以下的教科書擷取相關的篇章作為研讀的材料:
R26; Duncan Prichard,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Knowledge? 3rd edition,
Routledge,
2014.(此書簡稱「TK」)
R26; Brian Barrett,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metaphysics? 2nd edition,
Routledge,
2011.(此書簡稱「TM」)
R26; Christopher Bennett,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Ethics? 2nd edition,
Routledge,
2015.(此書簡稱「TE」)
R26; metaphysics and Epistemology: A Guided Anthology, edited by Stephen
Hetherington, Wiley Blackwell, 2014.(此書簡稱「ME」)
R26; Alexander Rosenberg,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3rd edition, Westview
Press, 2008.(此書簡稱「SS」)

● 參考書籍
對於背景知識的補充,上述書籍的其他篇章不無參考價值。此外,也可參閱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與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中與我們課程議題相
關的詞條。

● 教學方式
本課程的教學方式以演講與討論為主。教師將會仔細講解相關文獻涉及的觀念、議題以及其相關的背
景,同時我們也會討論當中的論證,以及對這些論證之可能回應。

● 教學進度
週次 主題課程說明以及每週指定閱讀
1 首先簡介甚麼是哲學,然後討論有關「甚麼是知識?」的問題:介紹傳統對此問題的回應
以及它所面臨的難題。 TK第1章與第3章
2 從上述相關的難題引伸對知識結構之論述,並涉及對合理性問題(外在論與內在論)之討
論。 TK第4章與第5章
3 先驗(a priori)知識與後驗(a posteriori)知識之區分及其爭論,兼論有關歸納法
的難題。 TK第9章與第10章
4 來自極端懷疑主義之挑戰,以及對它的可能回應。 TK第15章
5 現象(appearance)與實在(reality)之區分,以及羅素(Russell)與柏克萊
(Berkeley)之回應。 ME頁43-47, 55-59.
6 討論因果關係之本性,以及與自由意志的關係。 TM第7章與第10章,ME頁74-80.
7 討論「真理」與「事實」這兩個概念及其相關的問題。 TM第11章與第12章,TK第16

8 民族掃墓節,停課一天。
9 期中考
10 我們將以三星期的時間來討論三種道德理論─三種不同的方式來解釋人的行為在道德上的對
錯。本週將簡介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之主張以及其所面臨的批評。 TE第4章
11 簡介康德(Kant)哲學的一般性格與其道德學說之要旨,以及它所面臨的批評。
TE第5章
12 討論當代德性倫理學興起之背景及其要旨,以及「它是否帶有利己主義(egoism)之意
涵?」的問題。 TE第6章
13 我們將以三星期的時間略窺兩種對人的行動(human action)的不同解釋,此即自然主義
(naturalism)的進路與詮釋(interpretation)的進路。首先釐清「行動」這個概念,然後區
分原因(cause)與理由(reason),再介紹常民心理學(folk psychology)對人的行為的解
釋,並進一步刻畫心靈(mind)的特性。 SS第2章
14 討論行為主義的進路及其困難,兼論工具論的進路。 SS第三章
15 簡介詮釋的進路,並以具體的個例展示此一進路。 SS第四章
16 期末考

● 成績考核
四次家庭作業,其形式主要是針對課本內容的問答題,此四次中取分數最高的三次計算成績(佔
30%);期中考(佔35%);期末考(佔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