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記憶與腦科學的解釋
江安世、蔡英俊
Thur. 789

課程大綱

一、課程說明
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從晚近腦科學的發展探討意識與記憶的論題。關於身體與生命活動的探索,
「意
識」大概是最終的神秘,也就是我們至今仍不知道如何去思考的現象。藉助美國哲學家丹尼特
(Daniel Dennett, 1942-)的解釋,本課程擬追問「各種構成我們所謂意識的現象」,「指出它
們何以成為大腦活動的物理後果,大腦的這些活動又是怎麼演化的,以及它們怎麼產生關於自己的

量與特性的假說」。在這些追問的底層,或許透過「瞭解科學所發現的有關大腦如何工作的知識」

以是找尋答案一個重要的方式。關乎意識的考察,丹尼特提供了對於現象三個不同層面的探詢:我

對外在世界的經驗,譬如視覺景象、聲音、氣味、光滑與粗糙的感覺、肢體位置的感覺等;我們對

粹內在世界的經驗,譬如幻想的形象、自言自語時內心的景象與聲音、回憶、突然的預感等;我們

於情緒與感受的經驗,包括身體上具體的疼痛與癢的感覺、較為抽象的飢餓、喜悅、憤怒、驚訝、

至於更為抽象的悔恨、反諷式的超然等、敬畏。至於記憶,可能是讓人最為困惑而又吸引人的概念

現象。面對這些複雜的問題,課程的進行將會舉出一些有趣並引發諸多討論的案例,譬如「桶中之
腦」(the brain in the vat)、Frank Jackson’s much discussed case of Mary。於此,
江安世老師腦科實驗室所提供的相關研究成果將是我們思考的起點與問題開展討論的方向,我們也

望能夠透過晚近腦科學關於大腦的研究外推生活與教育面向中大腦功能開發的效用,並推動人文社

科學與教育領域進行與腦科學研究的合作,畢竟腦科學的發現將讓我們重新思考知識、學習與教育

念的本質、藉以優化腦的教育方式。

二、授課進度

第一週 本課程簡介

第二週 知識視域的演變:從博物、生物到生命科學的視角轉換
「知識」(episteme)概念的演變

第三週 從亞里士多德到梅洛R26;龐蒂的當代生物學觀點
Merleau-Ponty, “Second Course. The Concept of Nature, 1957-1958”
知覺(感覺)、行為的問題

第四週 問題的起點:
克里克:《驚異的假說》以及意識的相關問題(I):

第五週 克里克《驚異的假說以及》意識的相關問題(II):

第六週 大腦圖譜解讀:專題演講(I)

第七週 參觀腦科實驗室

第八週 江安世腦科實驗室相關的研究成果

第九週 意識的相關問題(III):
安東尼歐R26;達瑪吉歐:《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第十週 意識的相關問題(IV):
安東尼歐R26;達瑪吉歐:《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十一週 記憶的相關問題(I)
亞里士多德:《記憶與回憶》
漢娜R26;蒙耶、馬丁R26;蓋斯曼:《是鴨子還是兔子:當腦神經學遇上哲學》

第十二週 記憶的相關問題(II)
漢娜R26;蒙耶、馬丁R26;蓋斯曼:《是鴨子還是兔子:當腦神經學遇上哲學》

第十三週 記憶、學習與意識相關病理的研究案例

第十四週 專題演講(II)
第十五週 專題演講(III)

第十六週 綜合討論:意識、記憶與自我的論題

三、授課方式

本課程預定上課十六週,不舉行期中考試與期末考試,另以期中作業與期末報告取代考試。授課方

採用兩小時上課、一小時由助教帶討論的方式進行。

四、指定及參考閱讀篇章
*亞里士多德:《靈魂論》、《自然諸短篇:感覺與感覺客體、記憶與回憶》
*克里克著,謝明勳譯:《驚異的假說》(臺北:天下文化,1997)
*漢娜R26;蒙耶、馬丁R26;蓋斯曼著,薛宇桐譯:《是鴨子還是兔子:當腦神經學遇上哲學》(臺
北:麥
田,2017)
*安東尼歐R26;達瑪吉歐著,陳雅馨譯:《意識究竟從何而來?》(臺北:商周出版,2017)
*Susan Blackmore, Consciousnes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Daniel C. Dennett, Consciousness Explained.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1.
*Maurice Merleau-Ponty, Nature: Course Notes from the College de France. Trans.
Robert Vallier. Evanston, 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3.

五、成績考核

出席率 10%
作業三份 45%
期末報告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