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
滿清入主中原後,由於「國方新造,用滿臣與民閡,用漢臣又與政地閡」,諳習滿漢語文、典制與民俗的遼人(此一名詞在明末即已行用,專指定居關外的漢人),遂在清政權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如順治一朝遼人即佔全國總督和巡撫缺的約77%,布政使與按察使的48%,道員的34%,知府的39%,州縣正官的21%。同一時期,西方影響力也透過傳教士進入中國。也就是說,從明朝過渡到清朝之間曾遭逢中西與滿漢兩異文化彼此接觸、碰撞與融合的劇變,主要之衝擊或長達一、兩世紀。本課程希望能協助同學利用e考據的方法進行具體研究,本學期的課程將有部分內容放在物質文化史的探討。
* 歡迎將來有志從事文史研究的大學部同學以及研究生修習,亦接受跨校選修,期盼此課程能有效幫助同學進入學術研究的氛圍並掌握學術研究的基本能力。
二、材料
研究清初歷史最常用的大部頭史料包含《清實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八旗通志初集》、《欽定八旗通志》、《滿文老檔》、《內國史院檔》等,其中末兩種原只有滿文檔,但在近代學界的努力下,現亦多已譯成漢字或日文,有些譯本在書後也有較實用的人名或地名索引。而就在最近幾年,部分文獻更已數位化:如漢文本當中,《通譜》、《清實錄》全書以及《欽定八旗通志》的大部分(除卷270-338諸表外)均可全文檢索;《滿文老檔》亦存在以穆麟德夫音譯法轉寫出的可搜尋文件,而中華書局出版的《滿文老檔》漢譯本,現也有可檢索之文本。
此外,臺北故宮博物院近年亦將其所藏以無圈點老滿文為主、兼有加圈點新滿文之最原始檔案,精印並重新命名為《滿文原檔》;而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藏乾隆四十三年 (1778) 用規範後之新滿文所抄的內閣本,也以《內閣藏本滿文老檔》之名出版。且第一歷史檔案館現藏入關前的滿文《內國史院檔》縮微膠片,已被掃描成數位圖檔。再者,多達22冊的《大連圖書館藏清代內務府檔案》剛被整理出版,這些都是題本的原件而非抄本,其中滿文八百餘件(包含完整且豐富的曹家被抄檔案)、滿文殘件五百餘件、滿漢合璧一千一百餘件,尤其康熙朝者均以滿文書寫,許多是先前研究者不曾過眼並消化的。
第一歷史檔案館近年因故將包括不少重要滿文檔案(如《玉牒》及入關後的《內國史院檔》)在內的珍貴藏品均封存管理,一律停止提件,僅有部分已拍成縮微膠片(如內務府的奏銷檔、活計檔、月折專題、題本題稿等)或已數位化之檔案(如內務府奏案等)可閱覽。很幸運地,臺北中研院的近代史研究所早先已購得《清代譜牒資料》之縮微膠片(內含《玉牒》、《內閣八旗世襲譜檔》及戶口冊等),故仍可運用。更有甚者,摩門教的家族史圖書館 (Family History Library) 亦藏有上千種早期自中國、日本等地所攝得之皇族玉牒、旗人家譜與襲替檔案的縮微膠片。綜合前述情形,即便有些檔案之開放仍受限,但應已提供了前人所未曾擁有的難得研究環境。
再者,近一、二十年來出版界陸續整理刊行之大部頭叢書中,如《續修四庫全書》(1995-2002)、《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5-1997)、《四庫未收書輯刊》(1997)、《四庫禁燬書叢刊》(2000)、《清代詩文集彙編》(2010) 等、
三、參考文獻: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黃一農。《二重奏:紅學與清史的對話》(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黃一農,《紅樓夢外:曹雪芹《畫冊》與《廢藝齋集稿》新證》(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
黃一農,《紅夷大砲與明清戰爭》(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
黃一農,《曹雪芹的家族印記》(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