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說明
對於醫科系的學生來說,瞭解「醫療與社會」的關係對於進入生醫領域工作是一種關鍵的知識裝備。
然而,要能掌握這兩者之間的關連,一則需要從社會學的觀點來認識它們之間的基本關係,二則需要
理解兩者一起發展的幾種新興趨勢,三則需要瞭解兩者之間的張力(例如:共生或制衡)。本課程正
是針對上述三個目標,分為三個模組:
1.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認識「醫療與社會」,以「社會學的想像力」來理解社會的醫療化、醫
療的專業化,對於健康不平等之影響(第2至5週)。
2. 對比台灣在地的關鍵案例與歐美新興趨勢,作為討論近幾十年「醫療與社會」關係的重要
議題的基礎(第6至10週)。
3. 透過「醫療與社會」之間的張力,來認識其中的制衡或共存關係,並依此理解其中涉及哪
些重要社會制度(第13至16週)。
*本課程為16週,另有四小時關於台灣Covid-19疫情的「自主學習」。


二、指定用書
本課程無指定教科書,但各週均有指定閱讀。各週指定閱讀均出自以下書目:
1. Mills, C. Wright,1995,《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巨流,頁31-55。
2. Giddens, Anthony,1995,《批判的社會學導論》,台北:唐山,頁1-22。
3. Bauman, Z.,2000,〈前言〉,《社會學動動腦》,台北:群學,頁1-22。
4. Conrad, Peter. 許甘霖等譯,2015,《社會的醫療化:論人類境況如何轉為可治之
症》,台北:群學。
5. 成令方編,2008,《醫療與社會共舞》,台北:群學。
6. 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2013,《拒絕被遺忘的聲音》,台北:行人。
7. 科技、醫療與社會(STM),2011,第12期,RCA專題
8. 梁志鳴,2019,〈論跨領域法律解釋是用之原則與挑戰:以美國在地慣習與全國水準之辯
證及我國醫療常規與醫療水準之論戰為例〉,《中研院法學期刊》,22。
9. 吳志政,2008,以疫學手法作為民事因果關係認定之檢討,東吳法律學報,20卷1期,頁
205 – 236。
10. 陳重仁,2012,〈《別讓我走》與生命政治的美麗新世界〉,《中外文學》,41(2):
15-54。
11. 王景智,2007,〈何處是兒家?:《別讓我走》中「家」的變奏與衍異〉,《中外文
學》,36(2): 221-246。
12. Gosta Esping-Andersen (古允文譯),1999,〈導言〉、〈第二章:社會政策的去商品
化〉,《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台北:巨流
13. Lee, Sang-Yi et al. 2008.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system as one
type of new typology: The case of South Korea and Taiwan. Health Policy, 85, 1,
105 – 113.
14. ISA論壇,2018,〈ISA論壇:照顧的全球危機〉,Global Dialogue 8.2: 20-40.
15. Hochschild, Arlie Russell. 2001.“Global Care Chains and Emotional
Surplus Value.” Pp. 130-146 in On the Edge: Globalization and the New
Millennium, edited by T. Giddens and W. Hutton. London: Sage Publishers.
16.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家務移工與台灣新富雇主》,行人文化。導論、結論。頁
17-52、315-336。
17. 劉香蘭、古允文,2015,〈台灣照顧分工的重組:兩個女性世代生命歷程的比較〉,《女
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36期,頁49-104。
18. 林國明,1997,國家與醫療專業權力:臺灣醫療保險體系費用支付制度的社會學分析,臺
灣社會學研究 1: 77-136.
19. Sismondo, Sergio. 王業翰等譯,2022,《醫藥幽靈:大藥廠如何干預醫療知識的生
產、傳播與消費》,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三、參考書籍
另外,同學在準備期中、期末報告時,亦歡迎參照下面參考書目:
1. Waddington, Keir著;李尚仁譯. 2014. 《歐洲醫療五百年:醫學與分化(卷二)》。
2. 楊倍昌,2011,《資本主義與當代醫療》,台北:群學。
3. 賴宗成、陳琮淵,2015,《藥向前行:台灣藥品行銷發展》,台北:巨流。
4. Greene, Jeremy 林士堯譯,2018,《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台
北:左岸。
5. 經典雜誌編著,2006,《臺灣醫療四百年》。台北:綠色陣線協會。
6. Griffin, G. (2009) ‘Science and the Cultural Imaginary: The Case of
Kazuo Ishiguro’s Never Let Me Go’, Textual Practice, 23: 645–63.
7. Whitehead, A. (2011) ‘Writing with Care: Kazuo Ishiguro’s Never Let Me
Go’,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52: 54–83.
8.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1,《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允諾》
(Forest and the Trees: 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actice,Allan Johnson
著),台北:群學出版。
9. Porter, Roy(王道還譯),2005,《醫學簡史》。台北:商周。
10. 張苙雲,2008,《醫療與社會》。台北:巨流。
11. 葉明叡、劉曦宸編,2023,《以健康之名?10道公衛政策倫理難題,培養公民思辨力》,
台北:聯經。
12. 科技、醫療與社會(STM),2015,第20期,議題與討論。
13. *林文源與「記疫」團隊,2022,《記疫:臺灣人文社會的疫情視野與行動備忘錄》,台
北:大塊文化出版。
14. *國科會人文處,「醫病.社會.人文研究」專題電子書59,《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https://web.nstc.gov.tw/hssnq/ebook59/mobile/index.html


四、教學方式
本課程各週皆有指定閱讀,同學需先行閱讀,老師則會講解並引導討論。此外,本課程也有安排其他
形式的授課(指,紀錄片討論、邀請演講、醫學人文劇),同學則需在課後繳交反思心得。最後,本
課程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份關於「醫療與社會」之報告,因此,安排期中提案與期末呈
現。


五、教學進度
週 課程內容 指定閱讀
1 課程簡介:內容進度與評分標準
2 社會學的想像力 Mills; Giddens; Bauman
3 社會的醫療化 社會的醫療化,第1、6、7章
4 醫療的專業化 醫療與社會共舞,第2篇
5 健康不平等 醫療與社會共舞,第6篇
6 紀錄片:《奇蹟背後》(2002) 拒絕被遺忘的聲音
7 RCA案例討論 STM,2011,12
8 期中各組報告(初次)提案 其他組的提案說明書
9 邀請演講:科技X健康X性別 講者指定
10 醫學人文劇:石黑一雄《別讓我走》(2010) 陳重仁,2012;王景智,2007
11 制衡I:不同因果觀的交錯—醫療訴訟 梁志明,2019;吳志正,2008
12 制衡II:全民健保是社會福利嗎? Lee, SY 2008;林國明1997
13 共存I:醫療上空的幽靈—製藥業 醫藥幽靈,導讀/譯序、第1章。
14 共存II:照護前提—文化脈絡中的照顧 Hochschild; 藍佩嘉,2008;劉香蘭,古允文,
2015
15 期末分組報告(一) 其他組的期末書面報告
16 期末分組報告(二) 其他組的期末書面報告


六、成績考核
課堂參與20%:出席率、討論發言,各10%。
個人心得30%:第7、9、10週內容擇二撰寫,各15%
小組報告50%:期中提案20%、期末報告30%


七、可連結之網頁位址(相關網頁)
將放置於本校數位學習平台


八、生成式人工智慧倫理聲明: 「有條件開放,請註明如何使用生成式AI於作業或報告」
基於透明與負責任的原則,本課程鼓勵學生利用AI進行協作或互學,以提升本門課產出品質。根據
本校公布之佈的「大學教育場域AI協作、共學與素養培養指引」,本門課程採取有條件開放,請註
明如何使用生成式AI於作業或報告,說明如下:
1.學生可於課堂作業或報告中的「標題頁註腳」或「引用文獻後」簡要說明如何使用生成式AI
進行議題發想、文句潤飾或結構參考等使用方式。然而,在本課程的「個人心得」、「小組報告」
中,學生不得使用生成式AI工具撰寫作業。若經查核使用卻無在作業或報告中標明,教師、學校或
相關單位有權重新針對作業或報告重新評分或不予計分。
2.修讀本課程之學生於選課時視為同意以上倫理聲明。